女性主义方法论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2013-05-13 01:07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女性主义方法论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女性主义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 世纪后半叶的发展
【摘 要】女性主义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 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 的方法论原则,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在当代理论的各种声音当中,女性主义无疑是极为响亮和突出的。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 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 新闻传播 方法论
一、“女性主义” 缘起
女性主义,又可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是对英
文“feminism”的意译。这个词最早成形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法 文为feminisme),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 创办第一家主张妇女参政的报纸《女公民》的欧克蕾首先提出, 意指女性为获得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
政治思潮,其源头可以追溯 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开办了一所无 论贫民还是贵族、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入学的学校。这种办学方式的传播为其后妇女教育的普及开辟了先河,并且使得15世纪之 后,接受过教育的妇女人数逐渐增多,其声音也逐渐能够传达给世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妇女首先掀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 社会压迫的大旗。1789年10月,以梅力葛为首的一些女性向国民 议会提出建议,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上 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
女性主义运动自发轫以来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18至
19世纪初期,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 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取得了巨 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参政权利,女性教育广泛展 开,女性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中期。这次运动认 为当时女性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工作的权利,但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必须继续批判性别 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反省传统文化所定义的“女性 气质”对女性的束缚,认为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自然本质的特征,而是后天文化教养的结果。此外,运动还要 求各种公众领域都应该打破门禁,向女性敞开;男女应进一步缩 小两性差别。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涉及到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间,女性组织大量涌现,女性研究风起云涌,性、生育机制、 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这一时期,女性主义逐渐摆脱 了传统的反对男性霸权的浓重政治氛围,并凭借此次高潮,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 渐开始形成规模。此后,“女性学”研究开始与众多的社会科学 相结合,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二、与新闻传播学的对接
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入
到
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同时,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 体。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 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杂志最早提及“性别与传播”这一话题。在该刊当年的年度 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 归入该类别。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 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这是“性别与传 播”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 研究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我国大陆,大多
数学者认为,本土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自2O世纪8O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
电影研究领 域,但未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尽管那时女性主义和传播学 都已传入中国,但二者的“联姻”却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 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的结果。1995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复 印报刊资料•
新闻学》收集到的国内有关女性的传播研究文章共
19篇,等于1986至1994年之和;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推出 一期“女性与媒体”专辑; 1996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 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大众传媒。1997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题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电视广告、杂志、报纸、电影等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一期上发表了由全国妇联刘伯红、新闻研究所卜卫共同完成的
《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这是关于中国媒介
与妇女研究的第一篇力作,同时也开始将这一研究课题带入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视域范围。200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媒 介与性别》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汇集了学者卜卫1995年 至2001年间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融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女 性主义媒介研究既承袭了前者所特有的批判色彩,也保留了后者 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此,多数学者遵循传播者——信息——受众 的传播模式,将研究的关注点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即女性传者)、媒介内容以及女性媒介接受(即女性受 众)。
传者研究: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这类研究主要以 新闻工作者中的女性比例以及获
得决策权的女性比例作为指标来衡量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 在整个世界,新闻传媒普遍性地由男性统治。同时,女人身份和 记者职业理念之间存在的冲突,使许多女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 困境。如果要坚持女性特点,那么不能享受和男同事相同的特 遇,努力工作也得不到认可;如果坚持记者的职业理念和行规, 那么女记者又会失掉自身独特的立场和观点,变成
男同事的附属物,从而必然失去女性在整个新闻界的地位。 媒介内容研究: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
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大部分是媒介中 的性别模式研究或对女性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虽 然当前主流媒体基本上能够表现出女性多样化的性格、观念和生活模式,反映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媒介中的女 性形象依然存在被刻板印象所“贬抑”的情况,有时甚至相当严 重。
女性媒介接受研究: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受众研究是批判受 众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的对受众习惯、趣味进行的应用研究,而 是着重分析收看、收听和阅读的“普通型实践和快乐”,(转引自《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李敏)其理论兴趣集中于受众 对文本的阐释活动。因此,受众对媒介文本的多义解读及接收分 析是研究中心。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尚显零碎,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此类议题成果多出自文化研究学者之手,他们 也常常采用文化研究的框架、概念及相关理论,承认并以受众触 媒行为中的选择性为研究前提。女性主义受众理论的阐释性研究 “为建立关于受众活动的解释学进行了探索。尤其是在意义的符 号学阐发与关于家庭权力关系的研究交织在一一起时,这些论争 对媒介理论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问题是,由于过多关注受众的微观世界观而忽略了社会结构的制约,研究未能审视更宽阔的 社会语境。
在新闻传播中展现两性平等的概念,是女性主义者追求两 性平等运动中重要的一环;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所要做 的,是要在传播之林中为女性开辟出一片语言的空间,揭示女性 与传媒的深层关系,改善传媒对女性的报道,促进女性的发展, 争取大众传媒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真正的两性平等。
参考资料
1汪民安 :《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的女性主义
3廖声武《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女性主义研究十年》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5年2月
4陈 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 课题--女性与传播》
5周少四《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扫描》新闻知识 2007年2月
6蔡琪 黄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年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