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2013-06-06 02:24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 沙飞,革命新闻摄影的先驱和奠基人,也是中国人
摘要 沙飞,革命新闻摄影的先驱和奠基人,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创作实践和摄影理论探索的引导者。他为革命摄影事业的创作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影像纪录,为革命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用摄影作为武器,探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平等现象,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反映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在社会底层挣扎、呼号的情景,以及边区抗战军民的英勇斗争事迹。研究沙飞同志摄影理论和摄影作品,对促进新时代摄影事业发展,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革命摄影 理论和实践探索 先驱和引导者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鲁迅先生逝世。鲁迅生前最后一次参加社会活动,是1936年10月8日,他在上海参加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现在流行的照片是谁拍摄的?过了十一天,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最早拍摄鲁迅遗容的人是谁?这两组照片,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但谁是摄影者,却鲜为人知。这位拍摄者就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开创者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振华,司徒传。1912年阴历5月5日,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区司徒村(现西溪村)。一父亲司徒俊勋,在广州经商。当沙飞19岁时,父亲破产,沙飞是八个弟妹中的老大,被迫辍学,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刺激,受鲁迅、茅盾、郭沫若革命思想的启发,沙飞想做一个革命文学青年,几张好的新闻照片,却使沙飞十分激动,决心要做一个进步的摄影记者。于是开始了摄影活动,他刻苦自学,掌握了摄影技能。
1935年6月,沙飞用司徒怀的名字,参加了在上海的全国最大摄影艺术团体“黑白影社”,在黑白影社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摄影展览会中,展出了《图案》、《渔光曲》、《勤俭》、《绿波留恋浣沙人》等作品,他把摄影作为暴露显示的最有力的武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沙飞从进步刊物上看到全国救国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等人的活动,看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觉到全国抗战形势的将临,,便不顾一切,奔往上海去了。
沙飞在上海的时间,是他一牛事业的转折点。1936年9月,沙飞进了上海
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学习。他把美术绘画的知识,运用于摄影和木刻,他一边上学,一边给进步刊物投稿和寄照片,用稿费来购买摄影材料。
时的中国木刻界是得到鲁迅的亲手扶植的。沙飞利用参加左翼文学活动的机会,很快认识了鲁迅,他聆听鲁迅的指教,怀者敬仰的心情为鲁迅摄影。沙飞最后一次见到鲁迅,并为鲁迅拍照,是1936年10月8日,鲁迅到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时,当时鲁迅曾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沙飞答:“在十六铺码头拍了几张工人生活。”鲁迅还提醒沙飞:“应该特别注意学素。描,基础打好了才能产生好作品呵!”就在这时,沙飞拍摄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林夫,,曹白,陈烟桥,黄新波和新闻记者、白危的谈话镜头。这是鲁迅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活动。
沙飞运用新闻摄影现场纪实的技法,气氛浓郁强烈,真实亲切感人,它永远记录了鲁迅对于中国新兴木刻界的关怀和友谊。这次拍摄是沙飞从事新闻摄影的开始,拍摄的成功,坚定了沙飞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信心。
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陈列室展出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一组蜡像,塑造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就是依据沙飞拍摄的照片为蓝本创作的,观众乍看,还以为是真人装扮而成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沙飞得到信息,在鲁迅逝世数小时内,立即赶到鲁迅家里,就在鲁迅生前的卧室兼工作室,拍摄了鲁迅的遗容。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帧珍贵的历史照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鲁迅逝世后,沙飞积极进行摄影报道和悼念活动。上海人民向鲁迅遗体告别,入殓前后,并结队游行,送葬队伍高唱挽歌,高唱挽救民族危亡的歌曲,沙飞是当时最活跃的业余的摄影记者。他同摄影家吴宝基、沈振黄,明星影片公司摄影师,《良友》画报社的记者一起,为中国人民记录了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
沙飞将所拍的鲁迅生前最后坐在藤椅抽烟的特写镜头,参观木刻展览会和青年版画家谈话照片,以及鲁迅遗容,遗体入殓前后,民众举行葬礼等成组照片,投寄上海各大报刊发表。
沙飞关于鲁迅逝世的摄影报道,为上海的《良友》、《时代》、《生活星
期刊》、《中国图书杂志》等摄影画报所广泛采用。他第一次用“沙飞”的署名。黎烈文主编的《中流》第一卷第五期,出了《哀悼鲁迅先生专号》,封面上是沙飞拍摄鲁迅遗容(1936年10月)。沙飞把鲁迅照片的发表,表示对鲁迅沉痛的悼念,衷心的景仰,永恒的纪念。
沙飞在家乡去上海之前,先去南澳岛拍摄照片。南澳岛位于厦门与汕头之间,距不到400涅,是控制闽西南和粤东的门户。这时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南进中国的一个目标,日本从台湾派遣了很多浪人,到南澳岛活动,使面积只有160平方里,居民三万多人的小岛,受到威胁,南澳岛成了国防的前线。沙飞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力,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责任感,对这个小岛上人民生活作了报道。1936年11月29日,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第26期,以《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为题,用一整版发表了沙飞的7幅照片。
1937年6月,上海《中华图书杂志》第55期,又以两个版面,以《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为题,再次发表了沙飞的这组七幅照片,其中三幅和《生活星期刊》相同,并绘制了南澳岛的地理形势图。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936年12月3—5日,沙飞在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展出摄影作品114幅,其中“纪念鲁迅先生”26幅“国防前线南澳岛”20幅,“风景、静物图案”16幅,“一般生活”52幅。沙飞在鲁迅肖像下面写着:“我们要继续鲁迅先生的对恶势力誓不妥协的伟大精神奋战到底,”以此激励自己的斗志。广州《民国日报》1936年12月3日的副刊《艺术》第14期,对沙飞的影展作了生动的评论:“内容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华南国防前线的南澳岛的形势及土人的生活,这类带有国防性的摄影是最有意义的,因为摄影给人们认识现实比之绘画更真切”,“第二部分是大众的一般生活,……人在社会上认真地搏斗、挣扎的各种生活,跳不出沙飞的镜头。”“第三部分是鲁迅先生的纪念照片。沙飞在沪时幸运地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场里摄取了当时思想界的领导鲁迅,并为鲁迅先生最后的遗像之后,又摄得逝世后一般场面。这部分二十多张作品,告诉我们痛悼鲁迅的情绪怎样紧张,同时表现出鲁翁精神之伟大。”“统观全部作品,与一般的摄影展在质上略为不同,这是摄影界的一个新动向。”1937年6月25—27日,沙飞又在广西桂林举办第二次个人摄影展览,共100幅。他的展出,受到舆论界和文化界名人的一致赞扬。《沙飞摄影展览会专刊》刊载沙飞的七幅照片,沙飞写的《写在展出之前》一文和千家驹、陈望道、马宗融、祝秀侠、廖壁光、洪雪村、李桦,柔草等八人的评论。千家驹教授认为沙飞作品,“真能站在大众立场,以艺术为武器来描画大众生活与表现社会之矛盾。”“绝大多数是对大众生活的写真。”陈望道教授评论,“他们摄影差不多随便哪一张都是严肃内容的表现,这在现在用美女照片作封面,用美女照片装底面的摄影时风中简直是一种革命。”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廖壁光教授认为摄影“有它特殊的价值,它是暴露显示之极逼真极有力的武器。由于这次沙飞摄影展览会的作品,更是证明摄影在现阶段对于社会所尽职能的伟大。他预期:“沙飞将来必有大成。”
洪雪村认为:“沙飞先生的摄影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他把整个的艺术从雅士名嫒的小摆设,移送到广大的民众来了。”他还认为:“崭新的摄影艺术之途是有沙飞先生苦苦开辟出来了,以后只望有志于摄影艺术的同仁,大家走上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