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

2013-06-30 01:00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应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应如何加强和改善媒介素养。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报道 媒介素养教育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论。我国“非典”和“汶川地震”两个典型事件对信息报道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反响充分反映了在全社会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政府部门的媒介素养教育
  
  传播就是管理,学会传播,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如果人为地阻碍信息流动,其结果往往会增加它的无序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非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报道这种重大的疫情,不等于疫情就不传播了,相反还造成了疫情和恐惧的同时蔓延。后期政府介入,进行公开报道后,人们在政府的动员下,才有序地开展防疫工作,并杜绝了流言蔓延。其实,维护百姓的知情权,及时报道突发性事件。提高信息发布的透明度是政府应对非常时期工作重要的一环。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面对灾难性事件,政府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既要安置灾民、组织救灾抗灾和灾后重建,还要维护社会稳定和轶序。在这种非常情况下政府更需要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来妥善处理和设法协调其与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系。
  
  1.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正确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应该负责任的处理突发事故,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披露的信息可信度要高。政府部门是新闻媒体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媒体是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的渠道。政府部门要重视媒体在信息收集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提升自身的公信力。2003年“非典”流行的前半期,有关政府部门对疫情信息传播处理失当,直到一个月后才确立SARS危机的信息公开制度,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采取信息公开制度。面对灾难快速反应、积极有效救援,让形象、军队品质、民族意志等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深刻的报道出来,使政府的公倩力得到一次质的提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世界的尊重。大多数突发事件“后果消极”,因此。主管部门以“容易引起恐慌”为由封锁新闻,“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就可能错过报道的最佳时机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事实上,从传播效果来讲,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危机公关,尽量快速、准确、全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服务公众的形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发布危机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稳定人心。要主动研究各种可能威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提前制定应对的信息通报措施,建立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将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还要在保证内部信息畅通的同时,制定一个引导媒体面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的可行性战略,实现不同信息部门的协同和联动。
  
  2.加强信息公开掌握信息流动的
  汶川大地震发生正值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不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新闻报道信息公开度、透明度是前所未有的。事实证明,这样真实的再现并没有带来恐慌,相反它使公众更加深刻地知晓灾区同胞的痛苦,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相守的重要。传播学研究证明,当大的灾难如地震突发时,除了及时抢救伤员和防范疫病流行、山洪暴发等次生自然灾害外,还得防止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等“社会次生灾害”。这是因为灾难发生时,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心理也必然遭到重创,一般民众由于对灾难发生的时问、地点、程度、影响、伤亡情况不甚了解,也颇为关注与猜测。这时,主流的社会传播系统如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信息发布渠道闭塞或人为地控制信息发布,那么非常态渠道传播的流言就会大行其道,加剧社会恐慌,诱发非常态社会的集合现象,造成骚乱、恐慌,甚至引发严重的打砸抢事件。如2003年“非典”初期信息处理失当,流言四起,引起公众恐慌及对政府的不信任等,教训深刻。实践证明,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最有效地减少社会次生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稳定人心,安定局势,合理地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渡难关。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流言、谣言止于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若不及时发布信息,通报情况,就会使人们对情况不明随意想象,使谣言的传播有空间,给媒体的炒作留空间。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这些想象、谣言、炒作都会没有空间。“非典”流行前期,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封闭,大众传播渠道关闭,使人际传播的渠道如口头传播、电话、邮件、手机短信甚至QQ聊天就肆意流行。流言的泛滥源于权威信息的匮乏导致不确定度无法消除,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在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不能获取,就会转向人际传播通道寻求答案。对于流肓的控制,普遍被认可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最快速度地抢在流言前面最大化的公开信息,建立对流言的预警与防范机制。汶川地震的报道,信息公开程度前所未有,媒体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热诚,目睹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爱民情怀,如此大灾,没有流言盛行,也没有任何社会动荡。由此可见,信息公开更能维护社会稳定。“非典”时期流言曾经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汶川地震。由于媒体公开、透明、及时报道,真相始终跑在前面,针对种种传言,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时发布信息,使公众及时准确地掌握真实信息,迅速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同时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得以快速提升,民众及时得到而且信任主流媒体的信息,对击破谣言、避免社会恐慌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高效完成职责,取得了全社会高度信任。
  3.正确舆论引导是政府部门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可以起到广泛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功能,引导各阶层统一认识,明确应对危机面临的困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迅速集结力量,有效开展救助,形成有利于政府妥善、高效处理突发事件,化危机为转机的良好舆论氛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危机结束后,政府和媒体发布危机全程信息中,对危机的原因、背景以及应对的经验、教训等及时进行,告知公众,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危机规避和防范意识,降低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风险。例如抗击“非典”期问,政府对SARS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的介绍,对公众所疑惑问题的及时解答,既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抗击“非典”的信心。也为以后有效防治卫生疾病等起了重要作用。
  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民众容易产生惊慌、恐惧的不安心理,媒体有责任通过具体的报道让民众重新认识现状。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它更是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者。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了政府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的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24小时滚动直播,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许多媒体设置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社会所有关注此次灾情的民众提供最新的消息,一是为紧张进行的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二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发动社会力量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社会管理机构的政府。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通报事件的状况。分析事件的方向,这种认知的权威性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在突发事件中,政府迅速协调组织媒体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功能。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当年“非典”时期,当广州市政府、广东省卫生厅于2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主流媒体及时打开信息传播渠道,全面报道事态真像,谣言在短时间内消失,政府发布“广东备有百日盐半年粮”的权威信息后,市民宽心,市面抢购风立刻平息。
上一篇:媒介融合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探析-新闻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