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新闻(3)
2013-08-01 01:07
导读: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
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
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