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论成都近代最早报刊的发展-新闻传播毕业论文(2)

2013-08-13 01:13
导读:各报层次参差不齐。这一时期,存在时间较长的报刊寥寥可数。14年间,只有《启蒙通俗报》、《四川官报》、《成都日报》、《四川学报》持续时间在
各报层次参差不齐。这一时期,存在时间较长的报刊寥寥可数。14年间,只有《启蒙通俗报》、《四川官报》、《成都日报》、《四川学报》持续时间在5年之上,而且这几份报刊在持续的几年之中大都变换过报名,经过多次改良。如《通俗启蒙报》,1904年出改良本,1906年改为《通俗日报》。1910年改为《通俗报》,1911年又改为《通俗日报》,同年闰六月再改为《通俗新报》。报名的不停变换,版本及内容的不断改良既是满足人们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显然也是报刊内外矛盾冲突的结果,反映出初创时期报刊生存状况的残酷现实。
  第三,民营报刊举步维艰,官营报刊则相对稳定。持续时间在5年之上的4份报刊中,只有《启蒙通俗报》是纯粹的民营报刊,其余报刊都与官方相涉,由官方操办的3份报刊较之其他民营报刊真可谓财大气粗、资本雄厚。《四川官报》由总督锡良直接奏请开办,《成都日报》是“地方官府的言论机关”,《四川学报》则由四川学务处直接负责。这3份官办报刊一是经费有足够的保障。二来可以向下级单位大量摊派,有较为稳定的销量。因此,在民众对报刊缺乏认识、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政治统治的需要与强大的官方资本是这些官方报刊能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就民营报刊言,阅读对象的单一与狭小,办报理念与运作方式的稚嫩,新的公共领域发育不够成熟,这些都是造成民营报刊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其四,与东部沿海城市报刊相比,西部成都的报刊启动从一开始就与外国人无涉。中国的报刊事业最初主要是由外国人启动的,这种情况以广州尤为典型,而成都早期的报刊启动则是在办报已成风气的维新时期,最初的《蜀学报》创办显然是受到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蜀学报章程》称:“《时务》、《求是》各报既已畅行,蜀中更立此报者,意在昌明蜀学,开通邻省,故与各报体例略有不同”;“首恭录谕折,次论撰,次近事,及分纂官、士、农、工、商五门成就”;“取有关实用,可以考镜得失。不分中外”。从《章程》中可以看出,《蜀学报》主要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在昌明蜀学,开通风气。事实上,《蜀学报》不论是在办报思想,还是体例上都深受《渝报》的影响,以至有人认为它就是《渝报》在成都的继续。在成都最早出现的由外国人主办的报刊是1907年由华西差会顾问部负责的《华西传教士新闻》(The West ChinaMissionary News),这份报刊最早于1899年2月在重庆创刊,1900年8月左右迁至上海出版,半年之后再返回重庆,直到1907年1月才迁至成都出版。与沿海口岸城市相较,外国人在成都创办的报刊数量极为有限,整个清末仅有《华西传教士新闻》与《华西教会报》在成都出版过,而且这两份报刊都是以刊载传教士与教会内容为主,很少涉及地方事务。这种与沿海城市构成的巨大的差别,或多或少地证明了罗志田先生所说的西学东渐的“不同步”现象。缺少有力的外国报刊的竞争与西方的压力,在客观上有助于成都本土报刊的常态发展。

上一篇: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新 下一篇:恐惧诉求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应用启示-新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