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广播记者的采写素养-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2013-08-15 01:19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试论广播记者的采写素养-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

  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广播记者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的记者队伍,自诞生以来,就以闻讯而来、无孔不入的社会活动家和各种信息的搜集、传播的“广播人”的社会形象,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各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发挥着“喉舌”的社会功效。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的开头写道:“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就是告诉人们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顾名思义,记者就是在这个“窗口”里发现、搜集、整理、传播消息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发现与搜集是采访,整理与传播是写作。这就是记者最基本、最平常的工作,但也是最难学、最复杂,终身都要修炼的能力和素养。
  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提高节目质量,除了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创优意识;熟练运用手中的话筒,多出带“响”的新闻之外。究其根本,首先应该对广播记者队伍的采写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中国西北角》。
  新闻采访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记者对事发现场和人的观察、感受。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用眼看、用耳听”的感性认识。第二是对所得材料的研究分析,这是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取舍,用“心、脑”思索的理性认识。第三就是记者采访中最原始、最常用的提问,它是“手、眼、心、脑”并用,可谓是“再实践”了。因为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时常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随机应变、机智、深刻地发问。由此可见,在采访的三个过程中,提问是广播记者最基本、最关键的采访技能。所以,这里就采访提问着重谈一谈。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提问,某个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或获得荣誉、夺得金牌……记者立即伸过话筒,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现在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听众说?”……诸如此类的提问,千篇一律,千人一调,问者敷衍了事,被问者不知所云,听者味如嚼蜡,甚至贻笑大方。每当这时,在我们身边时常有听众调侃:“我当时想到了革命英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缺憾!
  结合自己在临夏电台的采访实践,谈谈广播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意识与操作上的问题。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
  美国记者麦克道尔说,艺术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往往鄙视那些表现出对他们的活动和声望不了解的记者。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的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研究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呢?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首先运用跳跃式思维,从这件事连想到另一件事,由此时跳跃到彼时,在时间空间的切换中,引发你对事件和人物更全面、更细致的比较,从而激发出独特的问题。其次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说对人和事不仅要从正面看,更要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几个假设,多几次否定加否定,一定会有意外的想法和收获。最后运用换位思维,不仅是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更要交换身份,换位到新闻人物或广大听众的位置上看问题,假若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的采访就会变得更加客观深刻,突发奇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著名演员李默然时,问:“您在观众中有两个形象,一个是邓世昌、一个三九胃泰,对两个形象您如何看待?”机智幽默,含锋不露,可谓是棉里藏针,发人深省。
  采访是手段,写作是目的。深入采访,
上一篇:关于新闻写作若干问题与探索-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