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闻舆论监督走势探析-新闻传播毕业论(2)
2013-08-27 01:45
导读:仅5亿多手机用户,就相当于全国日报发行总量的4倍。无所不在的网民通过网络不停地向大众提供信息,进行实时性的信息轰炸,强化着各类事件的关注度
仅5亿多手机用户,就相当于全国日报发行总量的4倍。无所不在的网民通过网络不停地向大众提供信息,进行实时性的信息轰炸,强化着各类事件的关注度,原本反应不强烈的事件也变强了,并且由此改变了大家对这些事件的认知态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以年龄18岁至35岁的人群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思想活跃,表达意愿强,行动能力强,是社会的主流群体,这部分人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感染力.
网络正在强力推进社会进程,以致传统媒体的记者也要借助其影响。一位记者采用老办法写举报信给国家某局长不见回音,文章放到他的博客上,惊动了温家宝总理,促成了一起瞒报矿难事故的解决.
4.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舆论监督蔚成大观。
新闻舆论监督曾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形成过一定声势,但都没有形成大气候,更没有变成社会生活的常态。如今网络新媒体兴起,催生了传统媒体与民间舆论合作进行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出现了“公民记者”这一个新的社会角色。广大民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加入到舆论监督的队伍里来,改变了舆论生态,掀起了建国以来第三次舆论监督高峰,它能不能使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或者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是本文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网络媒体正在颠覆舆论监督的观念和运作模式
1.把舆论监督等同于批评报道的认识将会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新闻舆论监督就会想到批评报道,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各级党委一直把媒体批评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方法。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就要求党报善于开展批评、推动工作:“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表扬工作中的优点,批评工作中的错误,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批评的范围限于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事件和一些坏人坏事。总的来说是有选择的、数量有限的媒体批评。那时的媒体是停留在工具层面上的,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党的喉舌和大众代言人。从政治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党内民主,是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的报刊上的具体体现,代表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意志,跟大众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舆论监督多数时候也是作为惩治腐败的手段、批评社会不良现象的工具来运用的.
事实上,新闻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新闻批评,作为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主政治的机制之一,它涉及到的是公民的知情权,政务的透明度,决不能仅仅理解为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本身所具有的促进司法正义、伦理正义、社会正义的力量,对社会的价值指导作用,对社会上非负面问题的评论功能,对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也并不仅仅是揭露和批评违法活动、腐败行为,它还包括:一、公开报道,公开报道党务、政务决策过程和结果;二、评论,评说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
2.对舆论监督某些不合时宜的限制性规定将被废弃。
在以往的党内文件和政府法规中,对舆论监督有许多限制性规定,另外还有许多不成文的习惯性作法。其实,过去的某些限制性规定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实际.
2004年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