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闻舆论监督走势探析-新闻传播毕业论(3)
2013-08-27 01:45
导读:条例为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和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不合时宜的做法迟早要被现代社会摒弃。2007年6月,《突发事件应
条例为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和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不合时宜的做法迟早要被现代社会摒弃。2007年6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一审稿规定,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要“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提交二审时的草案删除了这样的规定。减少对舆论监督的过多的不必要的限制,清理那些多年前制定的、早已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的规定,是新闻改革的需要.
3.把关人的概念将更新。
就舆论监督来说,充当“第一把关人”角色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或其相关部门,因为按规定媒体组织重大批评报道需要经上级批准.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的把关有利于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严肃性、真实性,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保护。但如果把它当做一种操作、控制手段,势必会阻碍新闻舆论监督的良性开展.
网络时代,网民自发传播各类资讯。一方面,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话语自由;另一方面,其中不乏非理性的暴料,或者经过多次跟帖、改编而变得面目全非。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新闻传播,看似对体制外的媒体已经“无关可守,无门可把”了,实际上,这种自由只是颠覆了传统的“把关人”的概念,对把关,包括把关标准、如何把关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对于舆论监督除上级党委把关外,各新闻媒体还要自我把关。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有完整的、严格的舆论监督审查程序,包括选题报批、采访安排和稿件审签制度。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具体严细到什么程度,还是需要再考量的.
4.事后曝光向过程监督推进。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舆论监督经历了从重点监督违法乱纪、腐败,报道突发事件、灾害向关注党务、政务公开这样一个过程,实现了促进个案处理向表达群体民意的转变,使舆论监督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
2008年11月20日和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经济专家、企业界人士座谈时强调:政府重大决策,人民有权了解决策的过程,有权参与决策,有权监督政策的执行。他所讲的监督才是真正的监督,即事前发现、过程跟踪,并且主要是对社会管理者的监督。网络为民众提供了对公共事务理性参与、表达的机会和平台,他们对决策的科学性、普适性评头论足,如楼市新政、燃油税改革等等。当社会不同层面的不同意见,经由不同渠道传递给各级领导并引起重视时;或者是在事物发展初期就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出预警,避免可能出现更大问题时,舆论监督才是一种正常有效的民主建设机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许多媒体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让我们来看一下具有现代意义的建设性的监督。2008年11月,国家安排4万亿元投资,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投资能不能见效,怎么分配,会不会形成重复建设、出现豆腐渣工程和腐败现象?网民对此高度关注并提出了疑虑。此时,国家发改委领导出面宣布五项强力措施,要求所有项目严格遵循建设程序,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特别是要成立联合检查组派驻各地进行全程监控。这些措施减少了网民的疑虑,赢得了理解,监督起到了作用.
三、网络舆论监督必将强力助推传统媒体的内部改革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监督者,新闻的专业运作在许多情况下分化成为普通人的自愿参与。在变革时代,对传统媒体而言,需要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追踪博客、播客、网络视听动向,采用新方法,制定新流程,建设新机制,巩固和强化主流媒体的地位.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制定新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