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2013-08-24 01:05
导读:地理论文毕业论文,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城乡1体化思想早在19世纪即已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基

    城乡1体化思想早在19世纪即已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指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1]。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开创性地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倡导“用城乡1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2]。此后,为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美国学者芒福德、赖特和斯坦因等人提出“区域统1体”(Regional Entities)、“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等设想,加拿大学者麦吉提出Destakota等城乡1体化模式,都进1步丰富了城乡1体化理论[3]。
    事实上,城乡1体化是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1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4],因此其发展必将涉及特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重庆市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其都市区域有着更为有利的地理空间优势,加快城乡1体化发展将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2元格局。另外,重庆都市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空间结构、经济空间布局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就相应问题进行分析,探寻适宜的城乡1体化模式,不仅具有实践上的针对性,也具有理论上的现实意义。
        1 重庆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现状
    重庆都市区包括城市中心及周边共9个行政区5473km[2]范围,人口约500万。都市区由内往外大致可划分为3个层次(如图1):1是核心区,指城市中心区域12个组团约713km[2]范围;2是主城区,由核心区12个组团和11个外围组团共同构成,面积约2616km[2];3是都市区,即包括9个行政区的全部范围。与外围地区相比,都市区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水平具有1定基础,随着城乡交流日趋紧密,该区域已具备了城乡1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从当前现实状况看,仍存在1定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附图
    图1 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
    Fig.1 Spat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City
      1. 1 都市核心区产业过度集中与产业空间协调均衡发展相互背离
    都市区在产业空间分布上存在2、3产业过度集中于城市核心区的现象,特别是工业,在主城核心区12个组团内仍大量存在。1些企业不仅占据了核心区发展第3产业的有利空间,而且存在环境污染和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重庆主城区空间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动,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对都市区延伸形成阻隔,以及政府过于关注加速中心城区发展,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其中,所以相关产业疏散1直较为迟缓,造成当前中心城区外围产业过于单1和薄弱的客观现实(以农业为主),阻碍了城乡1体化推进过程中产业空间1体化的均衡发展。
      1. 2 城市空间结构面临调整和优化
    按照1996年《重庆市总体规划》,都市区现已初步形成“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但由于开发建设过快以及规划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当前都市区空间发展出现了1些新的问题。其1,在城市空间扩展上,出现了无序“蔓延”趋势。部分区域的组团之间相互粘结,组团结构已有所破坏,从而使城乡1体化的空间发展陷入新的矛盾。其2,外围组团发展不均衡,除个别组团外,规模大多较小,发展缓慢,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足,因此有待重新整合。城市空间是产业空间调整的直接载体,为加速城乡1体化进程,都市区城市空间将面临进1步调整和优化。
      1. 3 城市边缘区与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城市边缘区和小城镇是较为独特的两种空间类型,由于它们是城乡之间的融合地带和过渡性节点,所以最具动态性,同时对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城市边缘与小城镇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在产业上由于缺乏与核心区的密切联系和1体化配置,造成当前这类区域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趋同明显;2是由于这类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导致城市发展同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3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边缘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各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还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核心区与外围乡村的均衡发展,因此亟待以城乡统筹的思维加以解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总体上看,目前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发展水平还处在1个较低层次,要通过产业空间调整、城市空间优化、加强重点区域建设等多种方式进1步提高。特别是需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思维,采取全方位举措,加快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 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 1 城乡1体化的经济支撑较为薄弱
    近年来,重庆都市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作为城乡1体化的推动性因素,其经济支撑仍有待巩固,这突出表现在核心区外围经济的薄弱性上。首先,在产业空间分布上,由于都市核心区产业过度集聚,从而削弱了外围空间的增长动力;其次,从核心区外围空间的内生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内部产生了大量的乡镇工业,但大多属于初级层次,所以都市区外围乡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外围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是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特征,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制约了农业与2、3产业的有机融合。国内城乡1体化发展实践表明,推进城乡1体化有赖于经济作为先导,所以当前核心区外围区域的经济弱势问题有待解决。
      2. 2 推进城乡1体化的政策与制度尚待完善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都市区推进城乡1体化的政策制度保障尚未健全,缺乏对城乡1体化推进具有促进作用的引导性政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事实上,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将涉及产业空间调整、城市空间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很多内容,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与加速推进,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所以当前政策供给的相对不足对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产生了1定制约。另外,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顺利推进,也需要在制度上进1步完善,特别是对于当前最为突出的农村土地、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等问题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3 自然环境的1定约束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都市区产业空间分布和城市空间发展1直存在制约作用,尤其是山地起伏的地形条件,直接造成了对都市空间的自然分割。都市核心区局限于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其扩张较为困难,由此导致了优势空间过度发展,外围空间过于薄弱的非均衡格局,这在1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空间的非1体化趋势。另外,山地自然环境也决定了都市区在城乡1体化发展中可利用土地的相对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所以都市区的城乡1体化推进将面临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同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城乡建设普遍加快同生态环境有待保护等1系列矛盾。

$False$


        3 重庆都市区城乡1体化模式建构
      3. 1 模式确定
    城乡1体化模式是建立在1定地域背景下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实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模式内涵的差异性。就都市区而言,其在社会经济基础与自然环境方面有着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因此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地域适应性。从总体上分析,未来都市区城乡1体化推进应采取在政策引导下,以产业空间适度集聚带动都市区城乡空间构架转型的集约均衡模式。这1模式的建构着眼于以下几点。
    3. 1. 1 以经济发展为先导
    当前都市区经济的现实发展尽管已有1定基础,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如表1)。其它地区城乡1体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1体化的推动性因素之1,所以重庆都市区的城乡1体化推进,首先应立足于以城市和经济空间调整为契机的经济发展,进1步强化经济支撑。其模式的基本路径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先导,逐步带动城乡社会与物质空间的1体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表1 重庆都市区与重庆及其它直辖市人均GDP比较(2002年)
    Tab. 1 Comparsion of Per Capita GDP Between Chongqing City and Other Regions 城市、地区      都市区    重庆    北京    天津    上海
人均GDP(元/人)  14052     6347    28449   22380   40646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3》、《重庆统计年鉴2003》整理.
    3. 1. 2 内力培育与外力推动并重
    无论是单纯以市场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内生发展模式,还是单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模式,都不具有现实性。重庆地处我国西部,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1定差距,因此市场化力量对促进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的作用还相对微弱,难以像1些发达地区那样,主要通过乡村内部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逐步缩小同城市的差距进而走向1体化。另外,由于都市区自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力聚集有限,所以单纯依靠政府力量自上而下向乡村区域进行大规模经济和物质投入,以此来达到城乡均衡的模式也不具现实性。从当前条件看,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即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力量交互作用推动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具有更为现实的可行性。1方面,要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对城乡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加强都市区特别是乡村内部经济支撑点的培育,从而自下而上积蓄起城乡1体化的内生推动力量;另1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组织等外部因素在城乡1体化推进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同时,要适度加大对城乡1体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配套政策的有效引导,从而使内外两种力量相互协同。


    3. 1. 3 城乡1体化发展与都市区产业空间、城市空间调整相结合
    目前重庆都市区正面临着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城乡1体化的推进也要求区域内不同空间要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所以动态的空间变动使3者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结合的可行性。都市核心区产业向外围扩散以及培育核心区外围经济生长点是产业空间变动的重点。产业扩散并非要在区域整体范围内进行全面分散,而是要在继续保持核心区产业活力的前提下,使部分产业(特别是2、3产业)在核心区外围空间重新进行适度聚集,从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分工合理的“集约均衡”格局,这必然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另外,核心区外围经济生长点的培育也需要以适宜的城市空间为背景。事实上,产业空间变动构成城市空间优化的直接动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则为产业空间调整提供了空间依托,而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日趋合理化将为城乡1体化加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1定意义上看,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发展也是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耦合变动过程。
      3. 2 模式特征描述
    3. 2. 1 动力机制
    未来都市区城乡1体化推进的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城市相关企业空间分布的重新调整、企业集群的积极培育及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目前,都市区内的工业企业分布还存在1定问题,特别是1些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对核心区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正逐步加剧。随着城乡1体化的推进,新建企业也将面临空间选点问题。从都市区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看,未来的企业空间调整要遵循生态环境门槛原则。都市区不同空间要制定出相应的环境准入标准,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向适宜的空间转移或投放。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都市区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而且也是都市区城乡1体化发展中推动产业空间调整的有效途径之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集群(即指某1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联系密切的相关支撑机构,在1定地域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5])作为1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所以都市区发展可以适当加以借鉴。特别是当前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推进亟待建立新的经济生长点,因此可将企业集群的培育作为1项重要举措。这包括两个方面,1是核心区产业在向外围扩散过程中,可将联系较为紧密的相关企业在1定空间内重新进行适度集中布置,使其逐渐形成集群特征,增强产业组织的活力;2是要在外围小城镇以集群化模式重新整合乡镇企业。当前都市区内乡镇企业存在分散发展、粗放经营等问题,严重影响小城镇对周边的辐射力度,因此通过乡镇企业重新集聚整合,以集群化模式进行发展,会在1定程度上缓解外围空间的经济弱势和生态环境压力。从企业集群的空间特征看,其与都市区产业空间调整的适度集聚原则相互吻合。
    都市区外围农业空间广阔,因此以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良好前景。从农业产业化对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推动作用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是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所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逐步建立,更多的农村人口将摆脱土地束缚向城镇转移。2是有助于促进外围地区的乡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所以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加快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将对外围地区乡村工业化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3是有助于缩小都市区城乡经济差距。当前农业在都市区还是1个弱势产业,因此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直接影响城乡1体化的推进。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有助于农业逐步从弱质走向强质,进而也会缓解城乡经济落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 2. 2 空间特征
    当前都市区已基本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格局,今后适应城乡1体化发展的空间形式,仍然要在遵循这1基本框架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具体来看,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将进1步强化“多中心的簇群式”城镇发展格局。首先,主城核心区不同组团之间的粘连态势必须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无序“蔓延式”扩张,这是防止核心区过度开发、空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强制性限定。其次,核心区外围11个组团要重新进行整合。当前外围组团除个别增长较快以外,其余大多发展迟缓,因此有必要缩减数量,并根据产业布局调整重新界定,以便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带动外围地区发展。另外,也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加快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核心区外围1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生长点集聚,以此进1步增强小城镇的扩张能力。从整体上看,都市区空间将形成由核心组团、外围组团以及1些小城镇生长点构成的簇群状布局。组团之间有机分散、自然分割,具有1定独立性,但同时在区域层面上,又具有区域空间的整体性。
    3. 2. 3 政策引导
    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推进,将主要突出:①发展空间引导——诱导群、点发展。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今后都市区在空间发展上需进1步加快外围组团群体和1些小城镇生长点的建设,因此要在政策上创造有利环境,使经济活动、人口和资金向这些“群”、“点”有序集聚。②产业政策引导——突出特色。目前都市区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仍然面临在空间上进1步整合优化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加快产业政策的制定,引导都市区产业向特色化方向发展。不同的组团和小城镇生长点,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避免产业趋同。③建设投资引导——加快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就整体而言,目前都市区范围内基础和公共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核心区外围,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设施建设还相当滞后,直接影响了都市区不同空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构建起有效的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加快外围地区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具有迫切性。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 重庆都市区城乡1体化的战略重点
    (1)促进城乡经济1体化。长期以来,都市核心区与外围空间在经济上1直缺乏有机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同时也极大制约了城乡经济活力,所以当前急需在城乡互动的框架下,推进都市区经济1体化进程。在具体实施上,要进1步强化产业的1体化配置。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不同组团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突出产业重点,从而使不同空间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为使城乡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核心区产业要不断加快向外围地区的延伸扩散,而外围地区也要尽快完善对核心区产业的服务配套功能。总之,要通过城乡经济的不断融合,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1]  

    上一篇: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 下一篇: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