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读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2)
2013-05-22 01:29
导读:4.神话原型 “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 人类学 (Frey,1970:典小说选》一书的导言中写到“难说魔幻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批评有什么关联瓜
4.神话原型
“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
人类学 (Frey,1970: 典小说选》一书的导言中写到“难说魔幻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批评有什么关联瓜葛,但魔幻现实主义所展示的种种现象又无不印证了神话——原型批评家们的想象与推断 (柳九鸣,1995:7) ”。莫里森在《爱娃》中通过各种神话原型的显现,将文学同古老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乃至巫迷信结合起来,出色地表现了魔幻神奇的现实以及民族文化特性。首先,《爱娃》的故事情节来自非洲神话。在非洲的宇宙观中,时间具有延续性, “个体死后仍存在于他们生前的群体中,只是形式发生变化——不再有肉身,但其个性保持不变,仍影响着现实中的事件。他们在时间甬道里前后移动,连接着祖先和生者(Miss DehnKubitschek,1998:22)”。作品的主要人物爱娃 l8年后死而复活的故事是完全符合非洲的传统文化的。其次,爱娃强烈的恋母情节的表现是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情节的体现。当爱娃化身为一名少女还魂归来后,为了独霸赛丝的爱和注意力,在平日的生活里大搞作刷,想要赶走赛丝身边的每一个人,赛丝的百依百顺仍然无法满足爱娃对爱的强烈的占有欲。作品中各种神话原型的采用,将西方文学与非洲文学的精华精心地编制在一起,使《爱娃》成为一部富有非洲文化特色的当代西方经典作品。
5.象征手法
《爱娃》这部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无处不在。Ron David在 TonMorrison Explained一书中列举了保罗·D的烟盒、河流、红色、贝比·萨格斯、四个骑马人等26项 《爱娃》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事物及事件 (Ron David,2000:133一I34)。作者莫里森 “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的意象与黑人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称,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4):97—100)”《爱娃》中阴森恐怖的奴隶主种植园被叫做 “甜蜜之家 ,冷酷无情的奴隶主形象被称为 “学校老师”,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莫里森在小说中还着重描写了人物身上的印记。如赛丝背上苦樱桃树状的伤痕,赛丝母亲肋骨上的圆圈和十字,爱娃被杀时留在脖子上的印痕等,这些都是奴隶制留下的痕迹,象征着黑人奴隶内心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另外,爱娃作为千百万黑人奴隶的代表,隐喻着三百多年来奴隶制惨害的所有冤魂,赛丝则是非洲黑人母亲的象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隐喻的运用深刻地反映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传统的压迫下寻找自我的方式。用隐喻和象征来解构白人价值观,重构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莫里森小说重要的特色。再者, <爱娃》中与大自然有关的象征意象如花、树、雨、冰的鲜活意象被莫里森独具慧眼地拈来,给整部小说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和色彩鲜明的艺术效果的同时,深化和充实了小说的主题。四、结语
《爱娃》以历史现实为背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神奇与现实的手法,通过人鬼交融、多重视角、时序跳跃、神话原型、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段,展开了对黑人内心生活真实而深刻的揭露,有力地抨击了奴隶制的非人性和残酷性,引领读者回到曾被压制、忽视、忘却的过去,重温历史,也引起了他们对自我、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思。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莫里森的作品充满了喜悦与苦痛、精妙与恐惧的结合,经常被称赞为 “深沉”、 “令人难以抵御”、“令人目眩神迷”、 “不同凡响” (转引自王守仁、吴新云,1999:128),其创作风格至今在整个美国黑人文学中独树一帜。
:
[I]Frey.The Archetypes ofLiteratures|n Century Literary CH#cismlMl Lodge:Pergamon Press, 1970
[2]Miss Dehn Kubitschek.ToniMorrison:A Critical Companion[MI.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8.
[3] Ron David Toni Morrison Explained IMI.New York:Random House,2000
[4]陈发春.于迂回中言“惨不堪言”之事一《娇女》叙述手法的心理意 [J]国外文学,2000(3).
[5]憔小婷.文本的召唤性——小说《宠儿》写作艺术初探明.
河南大学学报。2Oo2(6).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吕炳洪.托妮·莫里森的 《爱娃’简析[J1.外国文学评论,1997(1).
[7][I]鸣.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选[c].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
[8]宁骚.非洲黑人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孙薇.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莫里森《宠儿》中水的意象和象征[J].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0]托尼·英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M].文学出版社,1996.
[11]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XXglMI.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