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典型美国人?美文学毕业论文网(2)
2013-06-01 01:32
导读:对某一文化认同的接受和抗拒交替作用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文化认同的习得性和杂和性否定了所谓单一的、纯粹的、排他的文化本质论。英国加勒比黑
对某一文化认同的接受和抗拒交替作用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文化认同的习得性和杂和性否定了所谓单一的、纯粹的、排他的文化本质论。英国加勒比黑人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指出:“文化认同是一个‘形成’而非一个‘存在’,它基奠于过去,更有赖于未来。它并非超越时空的既成事实。虽然文化身份有根可寻,但与所有有史可寻的事物一样,它是流变的。没有一个被本质化的、一成不变的过去能够取代它无限的未来。”⑥美国特殊的移民决定了其民族文化认同必然具有高度的杂和性。在以《典型美国人》为开端的系列小说中,任璧莲始终否认给予一个人一种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在美国,各个种族之间相互融合,没有哪个种族的文化是纯粹的,也没有谁在文化身份上是纯粹的华裔。认为一个人可能有一种文化身份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7}由于对文化认同杂和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任璧莲一改前人沉重的笔调,警惕华裔作家“自我东方化”的倾向,借用“金色幽默”呈现小说人物文化认同的变迁。这种变迁并非华裔族群独有的痛苦历程,而是生活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里每个“典型美国人”必经的变迁。任璧莲“不写异国情调和刻板形象”,认为“那是很不幸和愚蠢的做法”,她“塑造的亚裔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具有与白人共通的人性”{8}。小说中张家人初到美国时,从文化的视角看待美国人,视他们为异己,产生强烈的反感,谑称他们是“典型美国人”。然而对美国文化逐渐加深的认同感使他们也步入了“典型美国人”的行列,渐渐减少了对美国文化认同的疏离感和抗拒。“除了中国的新年,他们还庆祝圣诞节,而且还是拉迪奥城厅的常客。……尽管中国成分是他们更的部分,但是中国成分和美国成分两者对他们已经不可或缺。”{9}
任璧莲对美国性有自己的定义:“它不是可以被你继承的东西,尤其不会牵涉到抛弃传统的问题。美国性是对身份的困惑,这是新世界的标志,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你不可能仅仅是你父母的复制品,你也不知道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是说我是金发碧眼、吃苹果馅饼的白种人,但是如果有什么定义认为我不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的话,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定义是错误的。”{10} 在任璧莲看来,张家人就是典型的美国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美国主流文化或是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变成了所谓的“典型美国人”,而是因为他们在形成美国文化认同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了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使张家人不断地在原有认同和习得认同间徘徊取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任璧莲颠覆了传统“熔炉”语境下“典型美国人”的刻板形象,赋予它“认同危机”这一特质,实质上从更深层次上挑战了本质论对于文化认同的静止一元论。文化认同是一个永恒动态的范畴,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认同的相对稳定性,但作为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它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静止的“存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讨论“我们是什么”远远没有讨论“我们成为了什么”更有意义。{11} 小说《典型美国人》中“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对于处于东西文化夹缝之间的华裔美国作家乐于强调文化迁徙和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人格分裂,常常用悲剧的形式展现文化的碰撞。任璧莲却以诙谐的笔调乐观地倡导文化的融会,因为任何文化认同的边界都是流变的。中国文化如此,美国文化更是如此。拉尔夫被“美国化”的变化之一是他的“美式幽默”和美式机智。他在起初鼓动购买汽车时提出的理由是“这样一来,他们(孩子)可以避免太美国化。无论到哪儿,我们都可以将孩子放在里面”。但当海伦提出“我想我们同意孩子们将要成为美国人”时,拉尔夫又机智地回应:“除了买辆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使孩子美国化!”{12}关于拥有私车加速还是阻碍移民“美国化”的争论使张家的家庭气氛显得融洽而轻松,体现了人物对文化迁徙和融合的乐观态度。任璧莲对这个有趣议题作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实质上是颠覆了将美国文化认同简单界定为诸如肤色、种族、性别、出生地等静止要素的“白人美国”论调。没有一个简单的外在特征能铸造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美国的由来就是有一群英国人决定不再做英国人,身份的变化一开始就是美国文化的特点。”{13}任璧莲的后族裔身份论认为传统与血缘不是族裔身份仅有的决定要素,它随着时代、环境、地域的不同而改变,相对稳定的认同只是暂时的。
中国大学排名
结 语
任璧莲淡化少数族裔作家身份以及其作品的文化民族主义性,以更人性的视角展现人物生存奋斗历程和文化认同危机。使得美国大众读者没有将其作品作为异域风情去把玩,而是引发美国读者自省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带来的普遍的认同危机。任璧莲对于传统“典型美国人”刻板形象的颠覆,也为包括华裔族群在内的美国少数族群的文化
政治贡献了一份力量,更以一种轻松但有效的方式抨击了美国“主流文化”霸权主义势力。
① DeConde, Alexander. Ethnicity, R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 History [M].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2:83.
②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
暨南大学,2001: 36-38。
③{7}{8}{13} 石平萍.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N].文艺报-文学周刊,2003-8-26(4).
④⑤ 李苍贵.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5,(3):52-57。
⑥{11}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C]. New York: Columbia UP.1994:392.-403.
{9}{12}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人[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9;132;129;134.
{10} Shiroishi, Julie. American As Apple Pie[N]. In Asian Week, 199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