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选择的启示_现当代文学毕业论(4)

2013-05-06 01:56
导读:第五,文学价值重建和嬗变受社会对文学整体供求关系的制约。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刺激了新的文学需求,也引起文学价值体系的剧烈变动。如果把文学从

    第五,文学价值重建和嬗变受社会对文学整体“供求关系”的制约。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刺激了新的文学需求,也引起文学价值体系的剧烈变动。如果把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到阅读看成一个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过程,那么这其中就有“供求关系”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有供不应求的时期,也有供大于求的时期,有复杂的供求矛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文学自身的,也有社会变革方面的。所谓社会变革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变革直接刺激某种文学的需求,使之呈现出“需要优势”,如 “五四”时期对彻底反封建的“呐喊”文学和张扬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的特别需求,抗战时期对救亡的战时需求。以艾青的诗集为例,他最早自费印的《大堰河》只印了500本,托书店代卖,一周卖了不过几本;而抗日烽火中出版的《北方》、《向太阳》、《火把》等则成了“热门货”,不少年青作者作为“信物”购赠给恋人或携带奔赴抗战前线,也成了战时诗朗诵主打作品之一18。另一方面是社会变革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学需求的间接刺激和影响。文学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社会精神动向变化的反映,其背后则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原因,社会变革对文学需求的刺激,或者说对文学需要优势的形成的影响,直接影响文学价值取向。当今文学在“供求关系”方面积累了许多问题,需要从文学价值的主客体关系入手探讨,特别是对“需要”的深入研究。

    第六,社会重大变革既给文学的发展提供机遇,又提出难题,特别是文学价值重建的难题。20世纪中国文学确实是在一直追求价值的历史性的变革和整体的调整,但同时,这种选择、重构和调整的深广度又是有限的,路径也是曲折的,传统观念在某些方面的反复显而易见。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本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既给文学提供机遇,又不断给文学提出难题,同时又掩盖和暂时“淡化”了某些文学难题,一遇机遇,似乎难题不难,机遇一过,难题如故。文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起伏沉落,文学价值的过度地被褒被贬,以及许多相互冲突、矛盾和前后悖逆的现象,都有社会历史的动因,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和必然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正与机遇与难题的交织相关。我们不能指望社会提供一个“完善”的静态的条件,然后去重建文学价值体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如何把握历史提供的机遇以克服价值重建难题,进行有效的价值创新,是需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

    注释:

    ①从对新文学发轫期先驱者理论如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重新解读中会发现,“重建”的直接动因和出发点,源于他们作为先进知识分子从“新民”、“新国”、“ 立人”、“立国”、重建价值体系的历史高度意识到“新”文学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对文学属性、功能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学整体与社会发展、与人构成的不和谐的价值关系的重新认识。他们在各自的理论中,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第一,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普遍存在

    的病状负有责任,并形成因果关系,文学是“因”,弱国子民的现状是“果”,因此文学必须革命。第二,文学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精神的引导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文化精神体系的由“旧”到“新”,有赖于文学参与其中。

    ②见耿云志《胡适年谱》,第39页,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年版。

    ③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第660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

    ④⑤⑥⑧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杂文选集》(上册),第85页,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

    ⑦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⑨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年第2期《河南》月刊。

    ⑩鲁迅:《“立此存照”(三)》,《鲁迅全集》,第6卷,第6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鲁迅:《沙》,《鲁迅全集》,第4卷,第549页。12鲁迅:《“题未定”草(九)》,《鲁迅全集》,第6卷,第435页。

    1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第118页。

    14饮冰:《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梅圣泉:《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六卷)》,第115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沈从文:《短篇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第102页。

    17王玉棵:《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第1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试析张爱玲、张欣都市女性写作比较研究_现当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