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土乌托邦的追寻(3)

2013-05-18 01:51
导读: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说:“黄春明写的是那里的家园,那里的风俗习惯,那里的不平,那里的美和那里的人——主要是写人,这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我认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说:“黄春明写的是那里的家园,那里的风俗习惯,那里的不平,那里的美和那里的人——主要是写人,这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我认为即使他今天就停止,他已经用他的台湾乡土小说为现代中国的和史,留下了具体的贡献了!”[18]诚如葛浩文所说,黄春明的贡献不仅是文学的也是社会的。他以对乡土社会的观照,反映出了自然的解体给乡土社会带来的动荡。而当经济的动荡逐渐平息,社会矛盾集中于都市的时候,他便将视角投向都市。80、90年代,社会老龄化问题困扰着台湾,黄春明又将笔触伸向了老人问题。纵观黄春明的创作,他的转型期总是紧紧跟随着社会的转型期,他的笔触总是会伸向社会的敏感问题,他以现实批判的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台湾社会的情貌。黄春明的乡土创作,既赞美了坚韧生活着的“小人物”,又批判了滞重的落后乡风,既对传统的衰疲感到惋惜,又对现代文明寄予希望,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这与沈从文的文化批判视角是迥然有别的。
   “乡土小说”之所以在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它是对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秩序的思索和探寻。无论是以黄春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乡土小说所持有的批判立场,还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宁静舒适的“田园牧歌”,都是乡土作家们为寻找灵魂的归宿和诗意的栖居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虽然二者的价值立场和批判角度不同,却以同样深厚的力度对“乡土世界”进行了多维观察与深入透视,展示了它温情脉脉却又藏污纳垢的风貌。
  
  ぷ⑹停邯
  [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
  [4]、[15]樊洛平、黄春明:《我要做一个播火者——一个乡土之子的情怀》,《文艺报》2001年4月3日第4版。
  [5]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6][7]沈从文:《边城》,《沈从文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4页。
  [8]黄春明:《屋顶上的番茄树》,《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9]、[10]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美国作家学》,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92页。
  [11]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00页。
  [12]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13]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14]沈从文:《〈从文小说心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16]周海波:《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理性精神》,《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7]赵稀方:《乡土的姿态》,《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
  [18]葛浩文:《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海峡》1982年1月。

上一篇: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