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培养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文化意识(3)

2013-07-20 01:11
导读: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
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不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人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人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但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读者经过反思才能体悟到的。读者需要透过人物事件、故事情节本身去体察、探究它们存在的原由,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创作动机、创作旨向以及支撑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反思意识是使作品解读走向深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3.文化的对比意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文化对比意识就是指把两部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读,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培养文化对比意识,教师要善于选择好被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这是整个比较思维开始的前提和基础。这个比较点可以是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国度作家的作品及表现方式。培养文化对比意识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目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不是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世界各文化共同体在“不同而并立”的整合价值观前提下正处于“多元共融”状态。培养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对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培养文化意识就是促使学生全面认知社会的有效途径。阅读的内容千变万化、无法穷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才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美国学者门肯说:“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文学阅读就是要创设一种文化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关注文化的意识,对文化的挖掘、反思和对比的意识,在对作品的研究中发展开拓思路、求同立异、积极思辨的能力,发挥好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改造功能。

上一篇: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