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

2013-07-19 01:00
导读:现当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萧红在其一生艰难坎坷的漂泊生涯中,以女性

  摘要:萧红在其一生艰难坎坷的漂泊生涯中,以女性作家与社会弱者的双重身份和独特视角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对中国社会长期存留下来的社会积弊及对底层人民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虐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对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平民人物以及他们的不幸与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爱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心灵历程中对人类精神自由、平等、和谐的向往与追求。萧红创作中的生命体验、情感激流和历史感悟,代表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国文化人不可规避的对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冲突的思考及文化意识的觉醒。
  论文关键词:萧红;女性视野;漂泊者;历史记忆;生命体验;文化意识觉醒
  又是一年的“九·一八”纪念日,凡是铭记这段历史的人们照例都会记得抗战时期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记得沦陷地区那些坚守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宣传抗战、鼓励抗战的文化人,以及那些无辜蒙受羞辱与灾难的平民百姓,也会记得萧红。
  萧红一生的社会活动和创作的重要时期,正值“九·一八”事件之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她犹如茫茫大海之中的一叶扁舟在这多事之秋的岁月中颠簸、漂泊,一边舐着心头的创伤,一边坚持写作,艰苦备尝。正是在辗转流离的一个又一个人生驿站中,她的思想、情感、经历形诸以文字,幻化为她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学生与少女时代的萧红。北方偏僻地区农村的落寞、死寂,家人与族人的敌视、质疑和冷落,连及那些有权势族人们朱红大门背后的肮脏丑闻,卑贱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屈辱和辛酸,都深深地交叠在她的记忆里。萧红叛逃,渴望自由,竭立想摆脱这牢狱一般的生活和被折磨的心灵的痛楚。一个女子,一面要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一面又要战胜沦陷于生活之中的懦弱、畏缩、沮丧的情绪,真是谈何容易!心高气傲,沦落异乡,饥寒交迫,身无分文,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却又身陷绝境,不得已向男权中心社会作出妥协,真是生与死的角逐,甚至生不如死。这种以女性的视角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及对社会的深刻审视,终于熔铸成她那表现不甘屈辱而能给人以意志和力量的力作《生死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东北沦陷以后,随着抗日武装的勃兴,东北的左翼文化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生活在哈尔滨的萧红开始接受左翼文学的影响,在进步刊物上发表小说创作,竟一发而不可收,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小说《生死场》重要篇章之一的《麦场》、《菜圃》。萧红驾轻就熟的题材,她所忆念、感动的一切,无疑是她家乡的故事,而表现家乡民众的不幸、哀婉与抗争,与新文学运动的旨趣又是那么一致。国破家亡,家乡人民的生死挣扎,给她以灵感,加深了她深切的时代感受,她一头沉人了《生死场》的创作。自1933年8月至1934年9月的一年多时间里,萧红辗转哈尔滨、青岛,完成了《生死场》的创作,1935年底,萧红在上海得到鲁迅的热情赞扬和帮助,《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一赫然面世,并得到左翼文艺运动的广泛关注。《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内忧外患之中,原本中国北方农村贫困、愚昧、饥饿与疾病交加的生存状况随着殖民地化的加剧而进一步恶化。萧红是踯躅的,她在叙事结构的散漫与跳跃中,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与这一殖民化的深刻过程。她一方面以女性纤弱的心理和发自内心的愤懑与同情表现了封建制度桎梏下落后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造成的北方农村妇女的卑微、懦弱与社会地位的低下。她们生活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着土地,守着自家的牲畜群,生儿育女,生老病死,无怨无悔,甘愿忍受着“命运”的拨弄,而对社会的不公、婚姻的不合理、天灾人祸,没有丝毫的抗拒能力。人类神圣的性爱、婚姻与人格尊严全然被扭曲了:作品中爱情是沉默的。主人公金枝与成业的结合荒蛮和原始,沉醉在未开化的原野中,成业的勤劳和金枝的天真,伴着寂寞的歌声穿越林梢……“五分钟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这种女性对性爱的感受,象黄昏中看似金黄色的、实质是荒芜的根苗,“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金枝与成业结婚还不到四个月,只听到成业整天的谩骂声。小金枝生出来才一个月,在夫妻俩的吵骂声中,成业将小金枝摔死了。荒蛮原始的情爱演化而来的人性的消失,“母性”也被吞蚀了。“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每个女人,都如动物般地生育:“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炕上哭着,产婆洗着刚会哭的小孩。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猪。”…“母性”的消失,还表现在利欲上。金枝的母亲把菜价的昂贵看得高于一切:“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东北三省沦陷,金枝成了寡妇,从乡村走到哈尔滨谋生,都市不容纳,几乎所有的劳工都是男子,金枝好不容易在大都市找到一个缝纫的工作,令人想不到的这是一个半卖身的职业,差一点沦人万劫不复的“性奴隶”的深渊。日寇铁蹄下的现代都市的恶浊“文明”把古老农村一息尚存的“生命的躁动”的权利与自由也剥夺了。

  同时,萧红在《生死场》中的不凡之处是她超越女性的视野,以雄迈坚毅的笔触书写了男人们面对日寇蹂躏的自发反抗与人格尊严。“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日本侵略者强迫小村庄的人民群众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集中到日伪指定的部落,有反抗的就遭毒打和屠杀。对原来的村庄,一律实行“三光政策”。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夺去了东北的全部经济命脉,铁路、航空、银行等。这就必然激起东北民众的强烈抵抗。这一历史真实地反映在萧红的《生死场》创作中,“不自由毋宁死”,以李青山为代表的血性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歃血为盟”,拿起武器,联络“义勇军”,誓与日寇决战到底,为作品增添了回肠荡气的激越基调。鲁迅赞扬小说中“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这是对《生死场》主题的最精当的概括。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自1934年底萧红抵达上海,1935年底在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的《生死场》艰难面世,萧红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萧红时不时地陷于个人情感的矛盾与纠葛之中,不能自已,加上体弱多病,以及由于时局变迁,短短几年从上海至北平、武汉、西安、重庆、临汾,来往奔波,其间因养病又去了日本大半年,最终病卒于香港,始终生活于动荡之中。但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她并不孤独了,
上一篇:试析《雨王汉德森》与贝娄的犹太文化意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