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4)
2013-08-08 01:08
导读:只用几句平淡的话提了出来。正是汪曾祺对悲剧的这种处理手段,没有让人物直接面对残酷的悲剧结果。所以李小斌悲惨的命运就不能让读者直接体会出来
只用几句平淡的话提了出来。正是汪曾祺对悲剧的这种处理手段,没有让人物直接面对残酷的悲剧结果。所以李小斌悲惨的命运就不能让读者直接体会出来。
其三、一个作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创作思想会受到许多作家的影响。当然汪曾祺在创作生涯中也会吸收其他作家的创作方法以及创作思想。董瑾认为汪曾祺小说继承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和呼唤[11]。我们可以从《受戒》与《边城》的对比看出,他受其老师沈从文的影响是很大的。
《边城》沈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写的是湘西边城小镇茶峒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此时,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弟弟的对手,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悲痛不已,他无心留念儿女之情也驾船出走了。外公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终于在一个风雨之夜去世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描绘了湘西山水图画和民情风俗,讲述了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湘西的自然、民俗和人性美,给人呈现出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其实小说也隐藏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中国大学排名
翠翠、傩送、天保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导致天保外出闯滩身亡,傩送驾船出走而失踪,翠翠爷爷经受不住打击而归天,顺顺家人及亲戚整天忧心忡忡,翠翠独自一人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爱情故事让两个人丧身,一个人失踪和两个家庭破裂,这应该是一个很悲惨的结局了。但是沈从文无意去开掘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内涵,刻画悲剧性格,而是意在创造出一支理想的人性美的田园牧歌[12]。
为了继承老师对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汪曾祺在《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的恋爱故事。小说除了写了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和尚们杀猪、吃肉、打牌、搓麻将以及他们偷情世俗生活,描述了江南水乡和谐温馨、幸福美满的田园生活。和尚们的生活可谓冲破了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真挚感人,充分地显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13]。
在很多文稿中,汪曾祺也曾多次谈到过契诃夫对他的影响。“外国作家中,我受影响较大的是契诃夫……”,“非常喜欢契诃夫……我喜欢他的松散自由、随便、起止自在的文体;喜欢他对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温情”[14]。对契诃夫的喜欢,让汪曾祺喜欢写说不上是悲剧形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
结语
总之,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虽然读者常常看到很悲伤的结局,但是这些结局并不能给读者以悲剧感。这是因为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小说的审美内容进行了处理,过滤掉了沉重的悲剧色彩和成份。这样小说中余留下来的悲伤结局,就不能让读者感到悲剧的氛围。这就是汪曾祺小说悲剧不悲的原因了。
【注释】
①②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陈小手.漓江出版社,1987:420.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③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皮凤三楦房子.漓江出版社,1987: 365
④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虐猫.漓江出版社,1987:552.
【参考文献】
[1]孟庆澍.仁爱与抒情——汪曾祺气质论,小说评论.1998(5).
[2]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昆明:漓江出版社,1987.
[4]施文青.从《陈小手》看
微型小说的叙述负重.维普资讯.
[5]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小说评论,1997(2).
[6]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漓江出版社,1987.
[7]郭红欣.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洛阳大学学报,2007(3).
[8]叶向东.汪曾祺的小说思想.当代文坛,2006(4).
[9]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小说评论,1996(2).
[10]徐海燕.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人性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11]李蔚松.汪曾祺创作个人成因初探.广西
教育学院学报,1998(3).
[1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董建雄.论契诃夫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青海师专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