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出血139例疗效观察(2)
2013-08-13 01:11
导读:2讨论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症状之一,通常采用压迫止血,烧灼止血点,鼻腔填塞及应用止血药物多能奏效[2],但在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难治的鼻出
2讨论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症状之一,通常采用压迫止血,烧灼止血点,鼻腔填塞及应用止血药物多能奏效[2],但在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难治的鼻出血,即使后鼻孔填塞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扎或栓塞也未能止血,至于单纯的鼻腔填塞后,反复渗血,无明显出血点者更屡见不鲜,重者可以危及生命。由于失血而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出冷汗甚至晕厥等一系列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本文139例病人的鼻出血均在100ml以上,有的患者出血反复发生,出血点不明确,不易止血,更有甚者出血凶猛,增加了患者的紧张情绪,给止血带来了难度。在此我们在采用压迫止血、烧灼止血、鼻腔填塞及应用止血药物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并与单纯的西医治疗作了观察比较,其优点是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出血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文中治疗组无一例输血和血管结扎者,经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药治疗后,无反复发作现象,因鼻出血而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快消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中药治疗鼻出血乃求本之法,辨证用药十分重要,经验用药乃临床实践所得[3]。基本方剂中,仙鹤草性平,具有苦涩平剂,入肺、肝、脾经,如遇热证,可配伍寒凉之品,以清热凉血;遇寒证,可配伍温热之品,以收敛止血,是临床常用的止血之品,医学证明其具有加速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的作用。大蓟、小蓟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地榆、茅根、茜草,性微寒,味甘苦,归胃、大肠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近年来大蓟具有降压及利胆退黄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选方,标本兼治,病程较重者,尚须与西医的常规止血方法结合起来,对顽固性鼻出血,尤其经多次填塞后伴有鼻中隔糜烂者或找不到出血部位而渗血较多的病人,应及早服用中药,对严重鼻出血,血色素下降,血容量不足,需要输血以及全身情况衰竭者,无论是否已经止血,均应进行中西医治疗,对巩固疗效和改善全身情况都是积极的治疗措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总之,鼻出血虽为小恙,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内服配合西
医的常规止血方法,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鹿道温主编.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8,184-185.
[2]王天铎,樊忠主编.实用
耳鼻咽喉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4-365.
[3]宋祚民,叶明,李建.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鼻衄[J].中级医刊,199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