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丹毒的诊治方法与临床分析(2)
2013-09-28 01:12
导读:2讨论 丹毒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毛细淋巴管的炎症。淋巴系统与血循环系统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常规的肌内注射或经静脉给药不易到达局部,使该
2讨论
丹毒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毛细淋巴管的炎症。淋巴系统与血循环系统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常规的肌内注射或经静脉给药不易到达局部,使该病恢复较慢,毛细淋巴管一头为盲端,淋巴液循环缓慢。炎症时其内充满炎症细胞及细菌不易被及时清除,造成丹毒复发率高。笔者采用梅花针在红肿病变明显区刺破皮肤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使之向外开放,并利用火罐的负压将其内弥漫着以炎症细胞为主的淋巴液与血液排出体外[2],使正常组织区新鲜的或含有抗菌药物的淋巴液和血液流入负压区,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清除并消灭该部细菌,使丹毒达到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目的。从两组统计结果可看出,在1个疗程内组比对照组痊愈率提高28.71%,总有效率提高15.39%,而年内复发率反减少近20%。本法实用,是传统医学用于丹毒治疗上的一种新的尝试。
预防丹毒的复发问题:从统计的104例病人中看到有67例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前方,其中以慢性丹毒急性发作为主,占43.3%。调查发现,这43.3%中有75%患有各型的足癣,以浸渍型为多,它们趾间的皮肤长年破损,处于无保护状态,对各种细菌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部分细菌也长期存在该处,生长繁殖,要减少丹毒复发,除在发作期使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火罐),清除丹毒间的细菌,对足癣病的及时处理能有效阻断侵入之门,也是预防发作的关键。当然,发作期抬高患肢及局部热敷也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丹毒的恢复。对“足癣不能治,治好要生病”的错误观念要多做说服。
祖国医药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的记载,通常热与火互称,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热属六淫之邪,但在临床很少把它看作是一种外邪,热常可由风、寒、暑、湿、燥和致敏物等外邪入里,在体内化热化火转化而成,或辛酸炙使肠胃功能紊乱而致。目前,慢性湿疹、脚癣、皮肤瘙痒症无彻底治愈的根本办法,久则营气不从,郁而化热,引起皮肤红肿胀、发热水疱等系列症状,当炎症控制后,由于治疗不彻底,细菌邪毒乘虚而入,正不胜邪导致丹毒反复发作,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淋巴液回流受阻。在治疗上,调节气血,促使淋巴液回流无阻是防止丹毒反复发作的根本办法。本法能达到以上效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梁勇柱.实用皮肤病诊疗全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417
[2]刘辅仁.实用皮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