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早期干预治疗(2)
2013-10-13 01:04
导读:过去,人们对IGR阶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改变及运动减少,IGR及DM患者出现明显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过去,人们对IGR 阶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改变及运动减少,IGR 及DM 患者出现明显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加强糖尿病的预防显得尤其重要。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代谢状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葡萄糖耐量减退。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应尽早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尽可能使他们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据2005 年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
调查报告[2],在IGR 人群中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外周血管等病变的患病率依次为8%、12.7%、4.6%、6.7%。这表明在糖尿病病程的早期阶段,在血糖升高程度较轻的情况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发生,且多数患者无临床病状。如果此阶段不及时有效干预,则1/3 病人将不可避免地转变成2型糖尿病。事实上,在我国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IGT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试验(大庆研究)[3],观察发现饮食与运动锻炼干预可以显著降低IGT 人群进展为2 型糖尿病的危险。
本文的IGR 病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分别加用罗格列酮或二甲双呱或拜糖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观察到经罗格列酮治疗的IGR 患者停药后可以稳定血糖达半年之久,说明罗格列酮这一胰岛增敏剂是可以预防2 型糖尿病发生的。二甲双呱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水平。在2006 年EASD 年会公布的DM 治疗指南上,再次强调了二甲双呱治疗的一线地位,扭转了二甲双呱肾毒性的看法,是唯一获得应用于IGT 治疗的药物,目前已在全球26 个
应用于DM 的前期治疗。拜糖平通过在肠道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降低多糖和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可延缓糖类的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因此具有降低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的作用,长期应用还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并降低异常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拜糖平在DM 前期、DM 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三种药物的作用机理符合对抗IGR 的发生,干预治疗效果明显。在使用中观察到罗格列酮可引起双下肢水肿和体重增加,但胃肠道反应少,减量或间断使用症状消失。而二甲双呱与拜糖平引起腹胀与腹泻的胃肠道反应相对多,但只要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药原则,均能耐受,可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同时二者有减体重的作用。上述三种药物,均无低血糖反应发生,这可能与用药剂量有关。作为一名基层的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IGR 病人,所以要加强对IGR 的认识,及时筛查病人,改变过去不是糖尿驳水平的提高尽自已一份力量。
[1] 胡绍文.主编.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 贾伟平.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J].医学报,2006,11:23.
[3] 王姮, 等. DM 预防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9(1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