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2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和复训制度 本次结果显示,未经过培训的研究对象在判断最佳抢救时间、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骨折的处理、骨折的固定等几项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17;接受过1次和2次及以上的对象回答正确率也均低于45。表明院前急救培训是不是十分充分有效的。为了达到更有效的培训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从实际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
(1)被调查者有着自己的工作岗位,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利用闲暇时间。因此,在培训的课时设置时应考虑其培训对象参与的可行性,同时增加课时的趣味性以减少受训人员缺课的可能。(2)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方法[3]。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公众培训的职责,但两者在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H]。因此,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利用我国自身在急救培训实践上的经验,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及急救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我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发展。
3.2.2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复训制度 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其急救技能掌握不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急救技能的有效保持力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有资料[5显示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即使医生的急救技能也将在培训后6~12个月减退。还有资料[6显示,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受训后6~9个月内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14的受训者能够实施心肺复苏。因此,在调查中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他们急救技能水平不高,可能和他们最后一次急救培训与现调查时间相隔较远,或(及)在培训后其急救技能的强化不足有关。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复训系统或计划,帮助已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急救技能。
3.3以知一信一行模式推进急救培训的开展和实施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接受过培训、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和接受过2次及以上急救培训的人员在首选的行为上差异有学意义。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调查对象接受急救培训次数的增加他们首选采取急救措施的百分率也随之增加。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要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作为动力。在此前提下,以该理论来看这个问题,接受了急救培训的调查对象获得了更多的急救技能,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其急救技能也将随之增加。在获得了急救技能的情况下,调查对象们绝大多数又十分愿意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并认为对其进行培训会对社区有益:通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将更好帮助其形成采取急救措施的动力,最终促进其做出行为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方法,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开展院前急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