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不同程度的延时下班对日周性疲劳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渊查了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等甲级医院479名临床护士的延时下班程度、日周性作业疲劳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工作前,各组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差异均无意义(P>0.05);一个工作日结束时,两两比较得出:按时下班组(编号1组)与延时下班<lh组(编号2组).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差异均无意义(P>0.05);延时下班l~2h组(编号3组)与第1、2组比较.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延时下班>2h纽(编号4组)与第l、2组比较,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3组比较,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差异均_尤学意义(P>0.05)。结论延时下班不足lh,对护士日周性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影响不明显;延时卜班1h以上,则显著影响日同性疲劳度与工作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 延时下班 护士 日周性疲劳 工作满意度
国内外研究表明,护理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疲溃感,工作疲溃感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降低护士工作满意度,最终影响护理质量。而目前护士工作疲溃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疲溃感与满意度的评估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即横向研究上,而纵向的研究即如何减轻工作疲溃感、提高工作满意度比较少。本研究对479名临床护士关于延时下班程度、日周性疲劳程度(一个工作日不同时间点的疲劳度)、工作满意度的分析,探索护士不同程度的延时下班对日周性疲劳程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利用劳动力,又不加重作业疲劳度和影响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6年3月,采取整群抽样方式,抽取杭州市三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479名临床护士(非孕期、非病假)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科、外科、急诊室、监护室等临床科室。将所有护士按延时下班程度编为4组:按时下班者,编号第1组;延时下班<1h者,编号第2组;延时下班1~2h者,编号第3组;延时下班>2h者,编号第4组。
1.2测量工具所用问卷由3部分组成:(1)一般资料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包括科室、年龄、工龄、学历、婚姻、职称、职务、班次时间、延时下班时问;(2)Mueller/McCloskey满意度量表lj,含8个维度:与共事者的关系、称赞和认可、福利待遇、对排班的满意度、家庭工作的平衡、交流与交往机会、专业发展的机会、控制或责任。每项按l~5分打分。非常满意5分,中等满意4分,中立3分,中等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问卷信度系数为0.89,内部一致性参数为0.97;(3)日本产业卫生学会产业疲劳研究会撰,张振祥等的《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2002),量表共25个症状项目,分为5个因子:因子I为困倦感,因子Ⅱ为情绪不安感,因子III为不快感,因子Ⅳ为倦怠感,因子V为视觉疲劳感。每因子含5个症状项目,按各项目症状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5个级别,分别计为1、2、3、4、5分。积分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大。各因子的克伦巴赫a系数都接近或达到0.8以上,显示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
1.3调查方法由3位经过专业培训的研究者发放问卷到各护士手中,并以统一语说明填表方法.第2天由研究者收回。为保护隐私,所有问卷放入单独的大信封中,标上代码。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92.1。其中《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在上班开始时、午休前(连班为工作4h的点)、午休后(连班为工作6h的点)、工作结束时各评价一次。
1.4统计方法数据应用SPSSl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I.SD分析、相关分析、AN()VA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tepwidesregression)。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对象479位均为女性,年龄2O~53岁,平均28.86-+-5.472岁;护龄1~33年,平均7.78±6.794年;婚姻状况:未婚262名(54.7),已婚(包括3例丧偶与离婚)217名(45.3);学历:中专123名(25.7),大专259名(54.1),本科97名(20.3);职务:护士385名(80.4),组长或带教老师63名(13.2),护士长31名(6.5);职称:护士24t名(50.9),护师l34名(28),主管护师及以上lO3名(21.1)。
2.2延时下班情况479名临床护士,延时下班人数为267人,占被调查总体的5.7。延时下班者按延时程度分4组:按时下班者即第1组,212名(44.3);延时下班<1h者即第2组,131名(27.43);延时下班1~2h者即第3组,92名(19.2O);延时下班>2 h者即第4组,44名(9.07)。不同科室,不同延时下班程度的人数与百分比构成(表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