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治疗 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和体征变化,从表1中可见,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疗效好(P<0.05)。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注:*经秩和检验,u=2.0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治疗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原因之一,其发生率高达90%以上,严重 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者,一般在患糖尿病2~3年后出现症状[2],但有学者发现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病情延长而加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3],如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 目前 认为微血管病变及缺血缺氧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之一。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使毛细血管基膜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化蛋白沉淀及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轴突纤维化等病理变化而引起临床症状。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仍无特效药物,大多对症处理,严格控制血糖和胰岛素的广泛 应用 ,降低或延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发展 。
甲钴胺通过甲基化的功能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经临床应用,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有一定作用,但效果还不十分满意[4]。灯盏花注射液其有效成分为灯盏花素,含有黄酮类成分,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扩张微细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组织血液灌注量;还能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清除有害氧自由基。从而改善微循环及代谢,纠正神经缺血缺氧[5]。我们采用灯盏花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与单用甲钴胺治疗比较,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电生理观察,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选择,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 参考 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监察部.糖尿病的定义、诊断与分型和糖尿病的并发症WHO咨询报告. 中国 糖尿病杂志,2000,8(增刊):48-49.
2 崔英.股动脉注射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4例.河南医药信息,1999,7(7):45-46.
3 季建军,周家鼎,蔡惠标.利脑心康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1998,18(5):61.
4 俞丽华.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62-263.
5 姜树木.灯盏花注射液用法、剂量、疗程及适应症选择.临床荟萃,1996,21(1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