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3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 000 u,夹管1 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 ml后拔管。
1.3 疗效判定 统计各组患者术后意识状况分级、死亡例数、并发症以及再出血情况。
2 结果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98例,有6例死亡,死亡率6.1%,死亡病例均为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死亡时间都在术后1周之后,其中因持续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严重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意识状况分级:Ⅰ~Ⅱ级51例(52%),Ⅲ级26例(26.5%),Ⅳ级15例(15.3%)。所有患者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有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再出血,但均无须再次手术;有16例术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经治疗后好转。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26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意识状况分级:Ⅰ~Ⅱ级20例(76.9%),Ⅲ级5例(19.2%),Ⅳ级1例(3.8%)。所有患者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无再出血;有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经治疗后好转。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88例,术后均在血肿腔分次注入尿激酶治疗,以残余血肿<5 ml为拔管标准,平均拔管时间65 h。术后有56例发生少量颅内积气,均在1周内吸收。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尿路感染7例,经治疗后均治愈。死亡5例(5.7%),死亡原因为脑疝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术后意识状况分级:Ⅰ~Ⅱ级52例(59.1%),Ⅲ级22例(25%),Ⅳ级9例(10.2%)。
3 讨论
尽管目前的随机对照研究仍未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分析可能是由于病例数不够,或者入选外科手术治疗组的患者病情较重所致[1],手术治疗仍然是当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该病患者病情的差别较大,发病后有效治疗时间较短,其治疗提倡个体化:即根据血肿大小、出血部位、对内科治疗的反应、年龄、全身状况、基础疾病、有无并发症等,结合现有的医疗条件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种术式[2~5]。本组患者手术死亡率较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笔者的体会如下。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直视下开颅手术,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彻底清除血肿,止血相对可靠,减压充分是其优势,但手术创伤明显较大,适用于术前已经发生脑疝(失代偿期)的患者。该术式对手术设备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术中血肿清除后如脑压较低,脑组织明显塌陷,可将骨瓣复位,无须二次手术行颅骨成形术;如清除血肿后脑压仍较高,脑组织无明显塌陷,应果断去除骨瓣,咬除蝶骨嵴外侧骨质,减张缝合硬脑膜后关颅。
小骨窗显微手术也称锁孔手术,是在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新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内容之一。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理念的核心在于:根据病灶的大小、部位、局部解剖等因素,个体化设计手术入路,充分利用自然解剖间隙和有限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结构暴露或破坏,应用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6]。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强调“个体化”原则:一方面,术前仔细研究患者的头颅CT,根据血肿的大小、部位、重要的骨性标志,以及周围脑沟、脑回的相对位置关系,个体化设计手术切口和骨窗,通过直径2~3 cm大小的骨窗,在显微镜下尽量沿脑沟分离,通过最短的手术路径进入血肿腔,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尽量减少脑压板的应用,用较细的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可完全清除血肿并进行较满意的止血;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手术者的个体化因素,根据手术者个人的操作水平结合患者病变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达到最小创伤和最佳疗效的目的。该术式兼具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术式的优点,既能达到微创的目的,又能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入路简捷,切口小,需要分离切开的肌肉等组织少,骨窗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