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指导下牵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闭合性骨折直接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开放性骨折须清创后再行皮牵引或骨牵引,然后定期行B超监测。结果 21 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在B超指导下行牵引复位治疗,随访3~36个月,肢体功能无1例障碍。结论 儿童股骨干骨折牵引治疗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B超检查是简便、可靠、无创的观察手段。
【关键词】 儿童;股骨干骨折;牵引;B超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B超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断范围也逐渐扩大和深入。自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我们对21 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在B超指导和监测下行牵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般资料 本组21 例,男性14 例,女性7 例;年龄4~12 岁,平均年龄8.5 岁。股骨上1/3骨折3 例,中1/3骨折16 例,下1/3骨折2 例。闭合性骨折19 例,开放性骨折2 例。骨牵引18 例,皮牵引3 例。
1.2 仪器 采用的仪器为ALOKASSC218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重量为8 kg,灰阶度为16级。
1.3 方法 对闭合性骨折直接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开放性骨折须在彻底清创后再行皮牵引或骨牵引。伤后第1周每日B超检查1次,并测量肢体长度和力线(与健侧对照),以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和改变肢体位置,并辅以手法整复。以后每周用B超监测1次,了解骨折复位维持情况,并用B超声像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不同阶段骨痂形成的情况。5~6周后超声显像骨折线模糊,查体局部无压痛、纵向叩击痛及异常活动后,去除牵引,摄X线正侧位片,以便与B超影像对照。
2 结果 大学排名
本组21 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在B超指导下行牵引复位治疗,牵引前后摄X线片与B超显像1致。21 例对位、对线良好,无成角、短缩畸形及过牵现象,随访3~36个月,肢体功能无1例障碍。
3 讨论
Rama等[1]用B超诊断41 例新生儿新鲜锁骨骨折,其结果与X线检查相吻合。国内王晓红等[2]报道,应用B超骨折声像指导骨折复位51 例,效果满意。严松莉等[3]报道,骨折愈合过程3个阶段的B超声像结果,与X线及/或手术所见结果相对照,证明通过B超声像观察骨折愈合过程是切实可行的,对临床有1定参考价值。所以,B超监测可以跟踪至骨折愈合。
B超之所以能诊断和监视骨折,在于软组织和骨之间有声阻差,使2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声学界面。正常的骨皮质表面回声强烈,强回声中断或不连续处为骨折部位。在各方扫查时,上下不连续的强回声线均为同1轴线,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伴有短缩移位时,骨折端互相重叠,纵切面上可见近探头侧的骨折断端,其后方出现声影;横切面上,显示双骨横断面短而强的回声带,其后伴有声影。有粉碎性骨折时,在骨折断端可见孤立的点状、斑状或团状回声,常伴有声影;有不完全骨折时,当声束与骨折线垂直或近于垂直时,可显示骨折线,呈不规则线状弱回声。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两侧可见骨膜增厚隆起,骨痂呈弱回声(原始骨痂)或不规则较强回声,靠近断端的骨痂回声较密集(骨痂钙化、新骨形成),局部呈梭形膨大。塑形期骨痂回声强度接近于正常,骨髓腔再沟通。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时,骨折断端回声明显增强,呈致密高回声,两断端完全分离,中间距离较大,呈形态不1的弱回声带有不规则的回声点或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骨折愈合快。因此,小儿股骨干骨折后,牵引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为了维持良好的复位,仍需要经常仔细观察,B超是简便、可靠、无创的观察手段,避免了反复多次通过拍X线片或透视检查给医患带来辐射危害。
我们所用的ALOKASSC218型超声诊断设备,是1种小型便携式装置,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易于推到病床旁、手术室以及院外出诊等。
【参考文献】
[1]Rama K.ultrasonic diagnosis for Calvicular fratrures in ne ronates ultrasound[J].Med,1998,7:21.
[2]王晓红,曾统云,吴德芝,等.B超骨折声像和指导复位的探讨[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1991,7(2):120121.
[3]严松莉,宋若渠,熊小平.骨折愈合过程B超声像的探讨[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1993,9(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