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者:田乃宜,郭义城,贾明锁,张小威,李勇,唐昭惠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7至2004年6月我院应用胶原酶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652 例,进行回顾分析。X线透视下用12号穿刺针穿刺到病变椎间隙,注入600~1 200万U胶原酶,术后应用抗生素,绝对卧床1周。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症状良好达81%。结论 化学溶核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效果
我院从1997至2004年6月应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制的胶原酶,经皮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2 例,获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般资料 本组共652 例,男性402 例,女性250 例;年龄18~60 岁,平均38 岁。病史2~5年,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均有下腰痛及单侧下肢放射性麻痛、胀痛,并经CT或磁共振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单间隙者470 例(L3~4间隙者20 例、L4~5间隙者240 例、L5S1间隙者210 例),两个间隙者182 例(L3~4L4~5间隙者70 例、L4~5L5S1间隙者112 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应用地塞米松10 mg以防过敏,患者侧卧于X线床上,采用局麻。穿刺前X线定位,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选择进针点,距棘突旁开7~10 cm,选用12号穿刺针,在L4~5L3~4间隙针与腰骶成45°角左右穿刺,在L5S1间隙针尾向头侧倾斜20°~30°角进针。沿横突上方滑入椎间孔,进入椎间盘髓核,进针时电视下缓慢进入,如出现腰部或下肢放射性麻痛,可调节进针方向。防止穿破硬膜,理想的位置应是正位像针尖位于椎间盘正中,侧位像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偏后。穿刺成功后,将600~1 200万U胶原酶溶入2~4 mL生理盐水中1次注入,术后应用抗生素2~4 d,严格卧床3~4 d,(疼痛严重者给予肌松剂、镇痛剂并理疗等)住院观察1周出院。
1.3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分为4级,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大于70°者280 例(占43%);良:症状明显减轻,偶有疼痛麻木,活动不受限,能做轻工作,直腿抬高大于70°者248 例(占38%);可:症状有所改善,常有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工作,直腿抬高较前增加,但小于70°者80 例(占12%);差:症状无任何改善,部分疼痛麻木加重,直腿抬高小于40°者44 例(占7%)。本组总优良率81%。对21 例有椎间盘钙化者,11 例有神经根管狭窄,7 例有椎管狭窄,6 例有髓核游离于椎管内,2 例有腰椎滑脱者实行此术式,效果均不佳。胶原酶注射后最常见的反应是腰腿疼,部分病人术后疼痛较前加重,持续时间7~10 d,有的长达1个月左右。
2 讨论
2.1 基本原理及术后反应 正常椎间盘髓核为胶冻状胶原物质,包含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网状结构,髓核含水量约80%,并有丰富的蛋白聚糖,故具有弹性和膨胀性,纤维环中胶原含量更高。而胶原酶具有特异性调节胶原蛋白代谢水解的作用,促进其降解吸收,致椎间盘体积缩小,减轻机械压迫。当腰椎间盘突出时,髓核中水分含量下降,胶原含量大为增加,甚至可达60%[1]。由于胶原酶的特异水解作用[2],将胶原酶注射于突出的椎间盘内,能直接溶解髓核组织,使髓核变性回缩,体积减小、吸收,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胶原酶注射后最常见的反应是腰腿疼[3],部分病人术后疼痛较前加重,持续时间7~10 d,有的长达1个月左右。原因是由于椎间盘容积有限,注射胶原酶后间盘内的张力增大,胶原分解使椎间盘各组织成份失去支撑框架的束缚,突出暂时增大,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从而使疼痛加重。随着溶解组织的吸收,椎间盘内的压力逐渐下降,疼痛反应随之减轻乃至消失,部分疼痛1周左右可自愈,严重者给予镇痛药以缓解。本组病例中,有24 例病人术后腰腿痛时间长,达1个多月至半年,1般镇痛剂不能缓解。经再次CT或核磁检查,化验血沉快,最后确诊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对症或手术治疗恢复良好。
2.2 正确选择适应证 适应证选择正确与否与疗效有直接关系,1般来说,本方法只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应青壮年首次发病,而且病程短者。对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者,有椎间盘钙化或破入椎管者,部分病人有腰椎轻度滑脱者均不宜采用此术式。刚开展此技术时未严格掌握此手术适应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病人逐渐增多,适应证的选择较严格。
2.3 严格进行正规、无菌操作 正确选择进针部位,定位准确,1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反复进出,以免损伤神经根及硬膜,严格无菌操作。初期开展此手术时,个别医务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消毒不彻底,穿刺针头有时不正规消毒,只经过酒精浸泡后使用,导致24 例病人出现椎间隙感染,多在术后2周左右出现剧烈的腰痛和肌肉痉挛,持续不规则低热,血沉快,C卜从Φ鞍籽粜月蚀80%。再次经过积极处理,病人恢复良好,但对病人造成了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
2.4 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 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基本上属无创操作,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临床效果可靠,不需特殊设备,病人能接受。
【参考文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杨述华,杜靖远,罗怀灿,等.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外杂志,1996,16(7):415417.
[2]蒋林海,曲健荣,闫立民,等.应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2):119.
[3]王鲁博,汤华丰,张佐伦,等.化学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疼痛原因分析[J].中华矫形外科学杂志,1997,4(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