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发病和胆囊切除、胆囊结石有无相关性。 方法 收集近15年来结肠癌组386例与同期非结肠癌组401例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结肠癌组胆囊切除、胆囊结石发病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胆囊切除、胆囊结石很可能是增加结肠癌发病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结肠癌 胆囊切除 胆囊结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olecystectomy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olonic cancer's morbidity .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study were made to a study group of 386 colon cancer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401 none colon cancer cases of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Results The cholecystectomy and cholecystolithiasis prevalence rate in colonic cance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Cholecystectomy and cholecystolithiasis is likely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of colonic cancer's morbidity.
【Key words】 Colon cancer Cholecystectomy Cholecystolithiasis
近几年来不少实验已证明粪胆酸对结肠癌变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胆囊切除、胆囊结石患者更易由胆酸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诱发结肠癌变。作者将对结肠癌发病与胆囊切除、胆囊结石有无相关性作进1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1般资料
收集本院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患者,分为两组:结肠癌组386例,均有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男189例,女197例;年龄25~83岁,平均58.7岁。对照组401例,选择既往无结肠癌病史、近半年行肠镜检查或钡剂结肠造影无异常,且资料完整,其中男199例,女202例;年龄22~84岁,平均61.2岁。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中所患胆囊疾病类别以及对胆囊切除组、胆囊结石组中性别分别进行卡方试验并分组统计。
2 结果
结肠癌与胆囊切除、胆囊结石的相关分析见表1,胆囊切除组、胆囊结石组中性别比较见表2。显示结肠癌伴胆囊切除组χ2=0.03;P>0.05,性别差异无显著性。而结肠癌伴胆囊结石组χ2=4.21;P<0.05,性别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胆囊结石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患结肠癌。表1 结肠癌与胆囊切除、胆囊结石的相关分析(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表2 胆囊切除组,胆囊结石组性别的比较(略)
3 讨论
3.1 肠癌发病与胆囊切除、胆囊结石的关系
(1)胆囊切除诱发结肠癌的机制:①胆囊切除后胆液不能浓缩储存,oddi括约肌已相对松弛,肝细胞的胆液不断自由进入肠道,导致肠道中胆酸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构成结肠肿瘤的基础。②胆囊切除术后次级胆酸排泄量增加,诱发结肠癌变。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胆酸中次级胆酸致癌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次级胆酸中石胆酸、去氧胆酸能增强诱癌剂的致结肠癌效果[1]。更有学者提出将其比值作为评价结肠癌危险性的有效指标。其中去氧胆酸还可以诱导促进前列腺素E2的合成,结肠癌细胞系环氧化酶2的表达。前列腺素E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免疫监视作用,增加恶性细胞的血管侵袭功能[2]。而环氧化酶2是PKC依赖基因,是促使肿瘤形成的重要基因[3]。另外去氧胆酸还可以转化为20-甲基胆蒽,该物质的强致癌作用已肯定,它可使近端结肠癌发病增加。曾有实验证明,胆囊切除后右半结肠中次级胆汁酸浓度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右半结肠血运丰富,主动吸收胆酸的能力较强有关,也间接证明了结肠癌发病与肠内次级胆酸浓度增加有关[4]。③胆囊切除后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受1定的影响,肠腔内粪便贮留以及长期无规律腹泻,可导致慢性结肠炎症刺激最后发生癌变。(2)胆囊结石诱发结肠癌的机制:①部分胆囊因结石,颈部结石嵌顿或者胆囊萎缩已丧失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其代谢机制与胆囊切除无差异。②结肠癌与胆囊结石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胆石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性激素、生育史,相对体重、饮食因素等。其中许多因素与现今认识的结肠癌病因因素相似[5]。③胆囊结石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严重感染多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存在,会导致肠粘膜低灌注,以及可能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很可能会引起肠道粘膜细胞分子生物学改变,增加结肠癌发病率[6]。(3)胆囊结石、胆囊切除与结肠癌发病关系不同意见的探讨:尽管目前多项研究已表明胆囊切除或者胆囊结石增加结肠癌发病危险,但仍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不少学者认为胆囊结石或者胆囊切除不存在诱发结肠癌的因果关系,而是由于两者持有1致的发病因素,所以导致两者发病率同步增高,从而提高了两种疾病发生在同1患者概率的共同发病的平行关系。又有学者认为胆囊结石患者不管是否已手术治疗,其次级胆酸水平都增加,尤其是在右半结肠,胆汁酸成分的改变不能归纳于胆囊切除,实际上在胆石症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这种改变。不管怎样胆囊切除,胆囊结石对胆酸代谢等的影响,胆酸(尤其次级胆酸)增加与结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应值得重视。
3.2 结肠癌的1级预防
(1)对高危人群的随访: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患者均须随访,定期查粪隐血试验,钡剂X线检查以及结肠镜检查等。胆囊结石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选择非手术疗法如体外震波碎石术和溶石术以及中医中药排石等。(2)建议此类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尽量控制脂肪摄入,增加纤维膳食。尽可能多进食含乳糖,半乳糖或者钙离子较高的食物,这样有利于降解肠道胆固醇,保护结肠粘膜。(3)化学药物的预防:如非甾体类消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剂维生素A、C、E,以及钙剂,维生素D等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