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人工流产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避孕失败或者从优生优育角度不宜妊娠的1种补救措施之1。过去我国的人工流产手术几乎均是在无麻醉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要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本院自2000年始采用异丙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由于异丙酚和芬太尼均无直接的宫颈软化和松弛作用,而宫颈的条件、紧张度对手术操作非常重要与关键。作者采用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后行人工流产术,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1般资料
选取2003年1至12月自愿要求无痛人工流产者,年龄18~29岁。妊娠42~70d,经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妊娠,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无呼吸功能不全,无生殖道感染的早孕未产妇女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用异丙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实验组异丙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同时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
1.2 方法
术前作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并禁食4~6h;由专职麻醉师静脉给药,建立静脉通道,麻醉中监侧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面罩给氧,并观察患者其他情况。对照组直接先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然后静脉缓慢推注异丙酚2~2.5mg/kg,同时观察受术者的反应。待患者入睡后开始手术,术中观察患者其他情况,同时监测血压、脉搏、意识的消失及恢复情况,维持麻醉输注速度应根据所需的镇痛深度、效果、个体差异、手术进展等情况进行调节。术中患者出现肢体扭动则追加异丙酚药量20~40mg。实验组在静脉麻醉前50~70min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其余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宫口扩张有效率 :按扩张器无阻力通过宫颈管内口时的号数为标准,4~7号为有效率。(2)术中出血量:除妊娠组织外用量杯计算。(3)不良反应:服药后至手术结束清醒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条件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宫颈扩张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140例手术患者清醒后自述均无疼痛感觉,对手术过程无记忆,麻醉有效成功率100%。不良反应:30例口服米索前列醇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不同程度下腹胀痛,10例出现短暂轻微恶心、呕吐症状,6例出现1过性手麻、手痒,30例出现注射局部疼痛症状,与注射部位的静脉粗细有关,静脉粗大局部刺激症状轻或无,减慢静推速度或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即缓解疼痛,6例在静推芬太尼后出现轻微呛咳,未作特殊处理。4例出现1过性呼吸抑制,经对症处理恢复。表1 两组宫颈扩张、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米索前列醇是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 (PGE1 )衍生物,国内已广泛用于配伍米非司酮抗早孕,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近年来在大量文献报道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同时,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多种方法的尝试也相继报道,如直肠给药,阴道塞药,舌下含服,口服等。本组选用米索前列醇口服吸收迅速,1.5h即可完全吸收,口服15min血药浓度达峰值。消除半衰期为20~40min[1]。异丙酚又是1种新型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苏醒迅速而完全,体内无蓄积,毒副作用小,联合米索前列醇非常适合于门诊人工流产手术特点,辅以小剂量的芬太尼加强镇痛的效果[2],但由于异丙酚与芬太尼均无直接宫颈扩张松弛作用,而扩张宫颈又是人流手术中最关键的1个步骤,受术者如宫颈紧,子宫软易发生子宫穿孔,宫颈扩张困难又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出血量,增加手术风险与难度。米索前列醇能刺激宫颈细胞,使宫颈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增加,加强子宫颈的成熟,软化和易于扩张宫颈,同时,还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术中出血量[3]。本资料观察术前50~70min口服米索前列醇,具有明显软化和扩张宫颈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的质量,降低了术中并发症发生,从而减少子宫穿孔的危险,减少子宫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了麻醉风险。特别对未产、瘢痕子宫、宫颈细长、有潜在出血倾向者更为适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2005.
2 易晓辉,徐峰,吴红 .依托酯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麻醉与质控杂志,2003, 41(2):34.
3 Ding JQ, Granberg S, Norstrom A. Clinial effects and cervical tissue changes after gtreatment with 16,16 dimethyle-trans 2PGEL, menthyl-ester in the first trimester. Prostaglandins, 1990, 39(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