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经过凶险,以发热、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病死率高,存活者亦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命与健康。现将我院2002~2006年间收治的34例乙脑患儿的临床观察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般资料 34例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第5版)乙脑诊断标准。男20例,女14例;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14岁;其中11个月~3岁8例,~6岁15例,~10岁8例,>10岁3例。
1.2 流行病学资料 6月份发病5例,7月份20例,8月份7例,9月份2例;32例来自农村,2例来自城镇;均未有乙脑疫苗接种史;自家或住所周围有养猪户者33例。
1.3 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都有发热,体温在38~41℃之间。其中伴头痛30例,呕吐26例,嗜睡2例,昏迷24例。病理征阳性20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1例,中枢性呼吸衰竭10例。病程中并发肺炎6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脑疝2例,其他还有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等。
1.4 实验室检查 30例血常规异常,白细胞总数在(7.9~25)×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检查24例异常,白细胞总数在(0.02~0.18)×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电图异常11例,其中轻度异常3例,中度异常8例。头颅CT检查:急性期CT异常20例,均以脑水肿改变为主;恢复期CT异常10例,表现为脑萎缩2例,伴有点状出血或软化灶2例。
1.5 治疗
1.5.1 1般治疗 病房空气流通,室温控制在26~28℃。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意识、出入液量等。昏迷患儿勤翻身、拍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能进食者鼻饲牛奶及静脉高营养。
1.5.2 对症治疗 严密把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3大关。用冰带及亚冬眠疗法等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以减少脑部氧耗。惊厥使用苯巴比妥钠,必要时加用地西泮,急性期使用甘露醇降颅压,重症者加用速尿、地塞米松加强脱水,治疗脑水肿。
1.5.3 抗感染、支持及改善脑功能 昏迷患儿痰液增多时加用抗生素以防止肺部并发症,避免诱发外周性呼吸衰竭。昏迷患儿常规使用纳洛酮,0.01mg/(kg·次),每天2~3次。并予清开灵、醒脑静等以促苏醒。
1.6 转归 治愈出院14例,好转11例,无好转而自动出院7例,死亡2例。
2 讨论
乙脑是虫媒传播的传染病,猪通常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通过蚊虫叮咬引起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乙脑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南北方的发病高峰期略有不同,我县处于南方,发病高峰期大多数在6、7、8月份,尤其是7月份,来势凶险。本组资料7月份发病20例,占全部病例的58.88%。因此,在此季节临床医生要高度警惕,结合临床表现、血象、脑脊液常规,来自农村,家里或邻居养猪等,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组病例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但仍有少部分患儿不能提供中间宿主存在的依据。
由于小儿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无论来自母体的抗体,抑或是自身免疫系统都不完善,易患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患乙脑的机会高于其他年龄组。本组资料11个月~6岁年龄组有23例,占67.65%。加强预防接种及灭蚊是控制本病的关键之1。
乙脑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的病变,从大脑到脊髓都可累及,脑细胞充血、水肿,血管扩张、渗出引起脑水肿,并伴有脑组织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细胞坏死。重型、极重型患儿于恢复期CT检查可见软化灶。因此,重型和极重型乙脑患儿易因神经系统后遗症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本资料中20例患儿在急性期有脑水肿表现,恢复期脑水肿消退后可见脑萎缩、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组织软化灶,与文献报道相符[1]。脑电图的改变往往符合脑实质损害的特点。临床症状越重,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高,急性期后脑电图改善较临床症状迟[2]。
乙脑的治疗应积极,轻型病例容易恢复,重型、极重型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很快就会危及生命。因此要积极防治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尤其注意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细心护理是治疗乙脑的关键之1,因乙脑患儿多有惊厥、意识改变,加上使用亚冬眠疗法,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障碍是并发肺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1,因此及时吸痰、翻身拍背尤为重要,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本组病例入院后即采取物理加药物降温,重型患儿置冰带,辅以复方亚冬眠疗法,体温均能很好地控制在38℃左右。纳洛酮可阻止内源性阿片多肽与延髓呼吸中枢吗啡受体结合,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促进觉醒,应用于乙脑昏迷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国内也有类似报道[3]。1些乙脑患儿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期症状或后遗症,这类患儿可配合针灸、理疗促进功能恢复。
乙脑患儿除脑部并发症外,还易并发其他系统疾病,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本组消化道出血11例,这与以下因素有关:糖皮质激素应用致应激性溃疡,惊厥进食少,胃酸分泌相对增多,消化道缺血缺氧后通透性增高,脑部疾病尤其下丘脑病变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影响肾上腺素分泌等[4]。因而要注意胃液及大便的颜色,及时给与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