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择校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4)

2013-05-03 18:21
导读:1、转变看待学校选择的观念,适当调整相关的公共政策 我国政府对待中小学择校一直采取限制政策,目的是体现教育公平,认为择校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


    1、转变看待学校选择的观念,适当调整相关的公共政策

    我国政府对待中小学择校一直采取限制政策,目的是体现教育公平,认为择校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置疑。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主要规定政府应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使适龄儿童就近就可以接受到教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政策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公民可支配收入迅猛增加,从而导致对教育的需求扩大,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不仅在于它着眼于每个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还表现在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尊重人们的选择,并尽力对他们的选择进行支持。“就近入学”政策从短期来看,它通过限制择校现象和取消考试,可使一些原本不可能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获益,但它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背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政策的合法性越来越受到公众意愿的挑战。

    从世界范畴来看,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学校选择制度彰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可选择性,因而,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的学校选择制度,根据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择校方式和手段,保证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需求,改善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率。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学校选择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中日益普遍的择校现象,我们应采取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择校现象的自发性和普遍性的背后必然寓含着它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对这一现象用简单化的禁止办法是难以奏效的。而稳妥的办法就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职能,因势利导,变“堵”为“疏”,把择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尊重公民权益,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学校选择制度。具体政策建议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要尽快制定有关学校选择的政策法规,对择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制定择校的标准。它包括招收学生的标准和收取择校费的标准。学校所招收的学生除本地区的以外,择校生应以成绩为标准,择优录取。根据市场经济的原理,也可以考虑家长对学校发展贡献大小的因素,适当优先。择校生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和教学质量来确定。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先给学校评定等级,并为各等级学校确定相应的收费标准,以改变目前收取高额择校费的“以钱择校”现状和“以权择校”带来的教育不公平。此外,政府和公众也可通过收费听证方式共同制定择校费的标准,防止出现高昂择校费令普通家庭承受不了的情形。

    (2)成立教育信息服务和教育咨询机构,为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我国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还不公开、透明,家长难以获得真实的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不利于家长为其子女择校作出明智的决策。故笔者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成立信息服务中心以收集、发布有关学校的信息,如学校的教学质量、经营状况、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师的资质和教学水平以及择校费等方面的信息,让教育消费者做出准确、明智的选择。而且学校内部也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为家长择校提供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3)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促进教育公平。为了保证我国流动人口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在学校选择的过程中享有同样的选择权利,学校选择制度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满足他们最低的教育选择需求。为此,政府可以重点资助低收入家庭,发给低收入家庭教育券,学生家长可以根据各自的偏好选择适合其子女的学校,不足学费部分由个人支付,从而保证弱势群体的教育选择权,增进教育机会公平。 大学排名

    3、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薄弱学校,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应该认识到,只要学校之间存在差距,择校现象就会一直存在。因此,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要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实施教师轮换制、设立特许学校等途径尽快改善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加薄弱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融资渠道,缩小学校间的差距,让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4、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选择需求

    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政策上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选择需求。我国民办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关。通过教育券等方式对民办学校提供政府财政资助,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扶持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民办教育与公立教育公平竞争。这种将公共税款在公立和民办学校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与转移,将会促进教育市场化改革,达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育公平和效率并非总是“鱼和熊掌”的两难命题。厉以宁教授认为,资源总是稀缺的,在使用稀缺资源时,使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优,这才是公平。一般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政府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与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总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首先保证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优,并在此基础上兼顾教育公平。通过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更高水平上的教育公平。用一句话说:“效率是基础,公平是原则”。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教育公平与效率也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教育制度创新,可以在不妨害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效率,或在不妨害教育效率的前提下增进教育公平,从而使教育公平与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选择制度,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择校”而引发的教育公平和效率问题,最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重资源的开发更重资源的培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