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2)

2013-06-06 02:24
导读: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与农业中专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农业中专教育的总规模及年招生能力与当前农村经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与农业中专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农业中专教育的总规模及年招生能力与当前农村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基本能适应,但教育经费严重匮缺,基础条件较差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还存在教育资源条块分割、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新时期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新时期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主动竞争,重心下移,努力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新机制。主要对策是:

  1?重心下移,全面服务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以服务取胜。农业中专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全面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农业中专学校的社会功能在育人的基础上扩展到育人、科技开发、服务。具体可在两方面着手:一是抓间接服务,根据农村经济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积极举办为农村培养中级技艺与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同时,积极主动投入“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计划”等各类旨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加大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师生向农民宣传并指导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等,开展农业技术讨论、农业技术服务。同时因地、因校制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尽快形成集专业、产业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实体,并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要适时组建农业中专教育集团,使存量有限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通过联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为广大农民展示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板,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从低层次适应型向高层次带动型发展。

  2?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以质量取胜。质量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以质量取胜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21世纪,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所以,今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把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放在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上来。

  ——培养目标有特色。这几年,我们提出“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以下简称“三型”人才 的目标,主要是鉴于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计划经济的单一主体,即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干部演变为不同利益主体所服务这一实际,所以,我们提出“三型”人才的提法。“三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农业中专教育即区别于基础教育,又不同于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培养“三型”人才将是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走向创业之路。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小家庭农场主?包括小工厂主、小企业经理等 。

  ——专业设置有特色。要适应或超前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使之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从总体上保证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专业上要有特色。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大胆改造传统农科专业,使老专业办出特色。专业办产业是很好的创造,它寻求到了专业与产业很好的结合点,寻求到了教书育人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所以,每年学校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要统筹规划专业建设,要集中人、财、物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创出牌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名牌效应。一个省、地区的专业布局,应有统筹规划,以避免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盲目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示范性骨干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提高主干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整体效益。

  ——培养模式有特色。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994年烟台会议后我们将此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应职性教学方案,其要点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为目标,以能力为基础,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相结合,培养应职性的新人才。该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与人合作、共处、交流的能力等,建立有助于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劳动力市场的体系,为学生谋职、生存、创业及其后的继续发展做好准备。目前,就总体而言,传统型、改良型仍是我们的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的教育体制包括传统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等等,改革力度不大,缺乏时代感,缺乏超前意识,学生的学习目标无非是应付考试而已,并非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客观地讲,农业中专教育试办之初,特色是比较突出的。多少年来,我们搞教学计划,搞教学内涵改革没有把重点放在产品设计这个基础上,而是放在工艺流程、管理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这次反其道而行之,就应该抓住这个“牛鼻子”。把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同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轨。

  其次,要抓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符合时代要求,总体上的要求是掌握职业能力,突出专业理论的综合性,淡化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建立适用的课程结构和体系是农业中专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教材滞后问题令人吃惊,新的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信息陈旧。所以学生到岗位上难免有些新技术、新成果闻所未闻,更无法应用。因此,教材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学校的特色就无法体现。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的教材系列是我们农业中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课程与教材的“五性”,即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与先进性。目前,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各学校的积极性,把这项基础性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再次,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需求,据此修订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训练、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科技咨询、科技扶贫、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