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广大农民子弟择业观念的变化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滑坡的又一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官本位”的观念虽然在我国思想界一直受到批判,但事实上这一观念非但没有遭到彻底清算,反而成为某些人心目中行动的指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学术界批评的“奏折派”实质上就是这种观念的曲折反映。学术界如此,何况普普通通的农民百姓?与此相反,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及“高薪养廉”政策的实施,这一观念还有被强化的趋势。这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覆盖面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1998年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 报考与录取公务员比例为26∶1,1999年的比例虽未公布,当亦不低于此数,原因自然是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所需人员锐减,而莘莘学子“做官”的热情却异乎寻常的高涨。当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将实施大批裁减冗员措施,也有可能被弱化。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争取进入“仕”这一阶层,最基本的愿望无外乎:“仕”是目前获取稳定收入,过上富裕生活的一种有力手段或捷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权力就表现在对全社会各行各业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全面支配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权”和“钱”成了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这一腐败现象虽然一再招致批评、鞭挞乃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它的存在却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升入大学,即使是进入大学也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步入“仕”途,致富的道路千万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能将交由社会和市场来实施,人们有可能扭转“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然而较先进的观念目前还仅仅处于萌发状态,要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自为的意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待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等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畅通,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阻碍了人们的接受。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也注意到这类问题,比如今年国家教育部增加了10万高校招生计划用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中拨出一定数目的高教指标直接面向农村职业学校,但这中间的问题仍然很多,这些名额的分派采取什么标准,学生的考核又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农业技术方面的科目又该如何考核,诸如此类,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显然难有奏效,而新的方式方法还有待于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打通农村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已成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滑坡的内在动因。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目前我国仍有些农村还未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春播秋收,耕种锄耪,仍然主要靠人力、天力、畜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他们认识不到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些地方很难真正开展起来。但大多数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及增产增收的巨大作用,优良品种的广泛应用、配合施肥技术的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使他们更加信服科学技术。现在在农民身上表现出的对发家致富的渴望、对科技和教育的热情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农民送子女到农职中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发家致富。而农职中学的办学宗旨也是为农民、为农村服务,是为当地培养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中级技术人才,两者目标的一致,正是农职中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农职中学完不成上述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必将影响农职中学的声誉,削弱农家子弟上学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学生招不进和流失严重的现象。当我们翻开农职中学的课本看看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时,就会发现:其知识过于陈旧,其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已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畜牧专业仍以马、驴、牛为主要讲解对象;农学专业仍以传统的“耕种锄耪”为主要的生产技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知识科目学习时间过长,学了又不顶用,这就造成了目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看似相悖而实质上却是一致的现象:一方面是具有正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和学历标准的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面却是农村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勃兴。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技术的培养,真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成为致富一方的好手、科技兴农的带头人。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目前,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比比皆是。据在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表明,约有30%农村学校劳技课无正常考核,80%的学校劳技课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实践环节。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低下,既不能给学生“授之以鱼”,更谈不上“授之以渔”,三年攻读依然是“竹篮子打水”,这明显地缺乏吸引力。再如,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往对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不够,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却愈益突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不仅表现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而且表现于生产多少、如何卖出去才能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不致于产品积压,尤其是如何把农业产品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循环之中,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目前,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已经注意增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常识教育。有的职业学校还采取社会与学校“双向参与”的方式,让学生经受实践锻炼,这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起很好的作用。应该说,农村的广阔天地,容纳几个农林毕业生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农村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方法不同于厂矿单位,一个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对于一个单位来说,由于他只是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所以影响并不特别明显。可是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影响巨大,可以说培养质量低是农林牧专业之所以滑坡的真正原因。职业教育中心只有抓住每一个个体质量,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在农职教处于相对低迷和较多困惑的情况下,各地仍有一些农林学校办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学校调整了办学方向,适应和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以其高质量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