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我国人口近13亿,9亿多在农村,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教育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基数最庞大而又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显著的莫过于农业类专业的滑坡。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中,农学类?含林牧副渔业,下同 学生占3?5%,比1990年降低1?7个百分点,而在普通农业高等学校中,农科学生所占比重也大幅度下降,1996年为59?6%,比1990年下降23?9个百分点。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处于全面萎缩和大幅度滑坡状态,突出表现为:生源不足和学生流失率高。1992年农林牧专业招生25万人,占职业高中总数的20?1%,1993年只招收了16万人,占12?2%。陕西省某县农技中学,计划招收一个班,报名的仅6人。现在,全国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在30%左右,最高达50%以上。有关资料表明:1992年初中毕业生为1109万人,高中阶段学校总招生数仅500多万人,仍有60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1993年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而且绝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在储备生源如此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农职高中仍然面临着生源危机,而且流失率又如此之高呢?探明其中原委,对我们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职业学校方向变更、专业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7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1%,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有3?4亿,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49?9%,这一数字是我国经济相当落后的反映。按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计算,一个国家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农业劳动力仅为18?9%。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现在的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不足3%,我国到本世纪末若达到小康,按国际水平,农业劳动力应当为1?4亿左右,非农业劳动力则应为5?6亿左右。如此推算,2000年非农业增加的就业人口应高达3亿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下降,二三产业上升是其主要表现和根本趋势,截至1997年底,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一趋势还要进一步扩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崛起,不仅给既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而且提供了新条件、新机遇。因而,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体系的变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科专业的萎缩是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体现。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农科专业的变动幅度过大,超出了农业、农村结构调整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大面积“滑坡”。农业类学科的调整和削减不应过于集中,这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问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萎缩虽然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农村职业教育不存在其他问题,恰恰相反,是其他问题的存在才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农村职业教育不正常的滑坡的真正原因还要到其他方面去寻找。
二、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扩大是农村职业学校萎缩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影响了农民子女报考农业类专业的积极性。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实行双重价格体系,在我国明确由国家定价的36种商品中,粮棉油仍高踞榜首,正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剪刀差,而且这一差别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再加上农村普遍存在的“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农民负担过重”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存在与发展。归根结底,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后发展前景黯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里不妨把农村经济与农村职业教育比作“水”与“鱼”的关系,有多深水才能养多大的鱼,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仅不能提供充分的教育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而且不能充分消化、吸收既有的毕业生,进而加剧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迟缓。真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来愈大,也是农民弃农从工经商,“放下锄头往城里跑”的原因。这里仅举教育为例: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至今为止,农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大大低于城市。从7—11岁学龄儿童入学率看,1993年城市为99?57%,县镇为99?07%,农村为97?94%。有人对60个样本县的统计表明,1989年小学辍学率为2?5%,农村为7?2%。1991年全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的学校的比例,城市中学为42?49%,小学为24?52%,而农村中学只有17?62%,小学仅为8?46%。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拥有20?9册图书,小学生平均拥有7?6册,而农村中小学相应的数目分别为7?6册和1?9册。现阶段有人花费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上“贵族学校”,有人却因为几十元的学杂费上不起学,可谓两个极端的写照。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基础薄弱,任务繁重,且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吃紧,支持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十分匮乏。如从90年代始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以农村最为严重,又如近些年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的势头有所抬头,已由1992年的2?5%回升到1993年的4%,少数更为贫困的农村已达8%—10%。农村学校因校舍倒塌砸死砸伤教师、学生的事例每年都发生多起,甚至已不算什么新闻了。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教育设施极其落后,课本、粉笔、黑板仍然且唯一是农村学校教学的“三大法宝”。在如此背景下,让广大农村学生安心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实在是不现实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