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实践和需要关注的问题(2)
2013-07-09 01:11
导读: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中国发起了这么多项目来促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它们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改革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中国发起了这么多项目来促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它们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改革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回顾一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众所周知,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该政策的关键之处是外国投资者可以来中国做生意办企业。但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差异的影响,当时的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人们在质疑中前行,经济特区的创建对于当时想来中国的外国投资者而言的确是一个英明的决策。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了一座大城市就是成功的范例。它改变了当时人们对经济改革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当麦当劳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的时候,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外来食品,还带给中国人一种不同的服务方式和
生活方式。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种食品能在全球如此受欢迎,并且意识到包含特定文化心理的商业战略能够提升竞争力,而这正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的东西。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善产品质量,许多国有企业都试图建立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效益非常有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开设分部,外国投资不断增长,对人才、知识的需求以及对资本利益的追求都需要改变中国旧的知识生产体系、以及与生产力和财富相关的传统价值观,这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为了有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激烈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在
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发现、创造知识、技术创新以及把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对国家经济需求的积极回应。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作用人们给予了更多的期盼,不仅希望它们能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也希望它们能产生新的知识、新的发明与发现,为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技术创新。人们认识到,在社会和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知识和人才建设应该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实现这两个重要使命的最佳场所莫过于教育机构。因此,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当时的校长陈佳洱第一次用“发动机”这个词来形容大学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中的作用。
自从1952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大学主要肩负起人才培养任务,成了教学机构,大学中仅有的部分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也是为教学服务。1986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不仅标志着大学开始利用国家研发经费进行科研,同时还标志着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国家基础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教育科研
计算机网提供的信息,截至2002年,在中国的著名大学中共建立了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仅北京大学就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学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意在增强大学的科研能力和高级人才培养能力,实验室研究的项目都与国家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是一个著名的国家科研项目。这项计划旨在利用国家研究基金,促进信息技术、自动化计划、能源技术、新型材料、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了管理国家研发经费,1985年成立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资助大学和科学院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
但是,在80年代,中国的产业吸收新发明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如何将大学的科研和发明转变成生产力成为中央政府和大学关注的焦点。而且,科研资金的缺乏也使得教师很难继续他们的研究。于是在大学中,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发明办企业。比如,方正集团最初是由北京大学的王选教授和他在计算机系的同事们一起成立的。1986年,公司在大学的投资下开始运转,把数学、
物理学、中文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事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生产。公司的产品在两年内就作为高科技产品成功打入市场。后来,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市场销售和培训项目以及一个维修服务中心。目前,方正集团主要业务已经延伸至东南亚、北美和欧洲市场。随着王选的成功,北大不同院系的许多教师也建立了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行业的公司。至2005年,北大共拥有10个大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