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实践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3-07-09 01:1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实践和需要关注的问题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本文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区域经济的联系

摘  要:本文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区域经济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等方面反思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成就和经验,并由此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学的科研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研究而不是技术改造上;不能过分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而忽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不能过分强调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而忽视教学工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投入不是简单的解决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费问题,而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成功实践;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因素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使其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欧洲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就开始探讨美国研究型大学成功的因素。美国模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8年起,成百上千的中国学者和学生涌入美国寻求先进知识和教育。许多会议和著述都聚焦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对于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经济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大学是以重点和普通加以区分的。1978年,有88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大学,而其他的大学(约500所)被认为是普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是排前三名的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是根据若干项指标确立的: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教学资源,拥有全国知名的学科、专业等。建立重点大学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大学在二十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1981年,一些重点大学最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从80 年代中期起,重点大学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首先在这些大学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研究经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0 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表现出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巨大需求,但高等教育投入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例如,1990 年的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家GDP的3.04%,而1995年却降至2.41%。面对紧张的办学经费,人们经常会听到高等教育财政结构和投入模式改革的呼声。为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阐述了中央政府将重组高等教育的政策选择,并通过优先发展战略对一部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学进行重点投入。该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1994年启动的“211工程”。为了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拉开了“985工程”的序幕。最初,该项目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提供为期3年共计1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专项拨款。随后,该项目的覆盖面扩大,由原来的2所大学扩大到9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虽然在对这9所大学前三年投资成绩的评估过程中,有人对“世界一流”的概念提出疑问,因为似乎不存在一个世界性的标准作为其定义的基础。有些研究者试图建立一个分类或排名系统界定世界一流大学,并用排名形式审视中国大学的发展水平。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定义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仅仅关注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发表在高水平期刊如《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数量,而应该关注大学的办学理念、充足的物质和财政支持、强大的科研能力以及高度的大学自治等。也有人认为与其争论什么是“世界一流”,不如把目标定得更现实一点,建设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良好意愿或一次性大笔投资的结果。事实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和耶鲁,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央政府更需要优先发展一批研究型大学,加强这些大学的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能力,通过研究型大学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并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 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是在研究型大学的相互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尽管有争论,尽管只有少数学校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建立这类学校的决心、目标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都向公众显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特别是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中,数字鸿沟并非虚构而是事实,数字鸿沟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鸿沟和知识鸿沟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所经历的人才流失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期望:希望这些大学能够在创造知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打破西方的学术垄断。“211工程”和“985项目”的实施最具有代表性。这两个工程的实施以一种新的形式取代了中国以前采用重点和普通概念区分大学的方式。

 目前“211工程”涵盖了中国1683所公立高校中的100所。在这100所高校中,有34所被视为研究主导型的大学。在34所研究主导型的大学中,又有9所是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这9所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有数据表明,在上述提到的9所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1998—1999年共授予2465个博士学位, 2000年发表了5 891篇SCI研究论文,2002年共有295个重点研究学科。2002年,大学获得的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8.0%和49.0%。在6118个专利中,有32.4%来自这9所著名大学。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通过政策手段实现了系统多样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也已经初见成效。

上一篇: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下一篇: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语及其对学生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