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口语发展 规范性 启发性 切当性
论文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以全局的眼光把英语教师口语发展看成是一个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培训相互关联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牢牢把握英语教师口语的学特征和学特征,处理好语言形式和言语功能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语言学研究与教育学、学研究的关系,着力凸显英语教师口语发展的“规范性、性、性”,以此改进英语教育专业“口语”教学的特色和质量问题,从而培养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中小学合格师资。
1.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识到英语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在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二在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目前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陈琳等,2003)。这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口语发展始终滞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实际上,研究者大多立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对英语教师发展方向的研究也主要是涉及如何提升其理论素养、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层次理解等等。相比较而言,英语教师口语发展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以高考为中心的读写教学之中,英语教师口语可持续性动态发展过程研究往往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发展的研究,加强对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发展方向的研究,因为这两者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 英语教师口语的语言学和教育学特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看重的是语音标准、表达流利,而忽视意义传达的切当性、交际内容的启发性,即忽视了教师口语是“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周军平,2006:69-72)。英语教师口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学和心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特定的交际对象,即英语学习者,且涉及到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即教与学。其交际对象的特定性、交际场合的严肃性、交际手段的可塑性、交际目的的指导性,都决定了它与一般性口语的差异。
2.1 语言学特征
探讨英语教师口语的语言学特征时,多采用教师话语这一术语,主要涉及教师话语的数量和类型;教师话语的功能、语速、词汇量、句法特征(句子长度、从句数、语法程度和句子类型分布)以及对整体话语的修饰(自我重复);教师提问、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反馈和纠错等方面。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机会较少,而且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占有相当比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语言输入偏简单,表现在:词汇量偏小、句子偏短、句法复杂性程度较低(胡彬,2005);教师提问中,展示性问题①比参考性问题②更频繁,而研究表明参考性问题能促使更多的信息交流,学生使用的句子更长,句法更为复杂,也更接近自然的话语。教师提问后平均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往往不足两秒钟。如果两秒过后还没回答,教师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别的学生回答,这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积极反馈在改变学生的语言行为方面比消极反馈有效得多,因为教师通过赞扬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英语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大多数反馈都是简单而笼统的,似乎也是的、无意识的,如“Good.”、“Very good.”、“Right.”、“Okey.”、“What?”等(周军平,2006:69-72)。这些特征无疑暗示出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话语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自我意识,并尽力通过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才有助于学生的二语习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英语教师口语要以发展的、全局的眼光去看待,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同时整个过程又贯穿着静态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因此,高师人才培养有必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在英语专业调整教师口语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为培养适应基础教学改革需要的中小学英语师资做好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同时积极调研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发展的情况,探索职后培训的内容、方法,以及反馈机制等等。这样不仅能促进英语教师个人专业的全面长期的发展,而且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旨在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改革目标的实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