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通识 大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的发展,通识教育倍受关注。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思想应渗透到高等学校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因此,作为高等学校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不仅要承担英语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部分地承担通识教育的责任;大学改革,不仅要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他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共同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它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得学生在生活、、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拉开了通识教育的帷幕。尤其近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令人瞩目。复旦大学自1994年便开始了对本科阶段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和扩宽的改革探索,逐渐形成并推广“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2000年,北京大学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年浙江大学成立了竺可祯学院,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从而培养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
作为高等学校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性质和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教学理论为,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见,《教学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大学英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担负起贯彻通识教育内容的责任。
3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不能只强调语言教学而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反,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构建,强调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从而将通识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因此,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机,高等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传授文化知识,渗透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反映的英语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等人文知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并适当地予以引申、阐发,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同步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传授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