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根在中国
袁隆平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当荣誉满载而归时,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当美国学家布朗质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时,袁隆平乐观且自信的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中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是独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袁隆平用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
(三)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权威
袁隆平认为科学发展需要理论作基础,作,但它不是权威。袁隆平的实验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也不是完全凭经验的试试碰碰,而是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的探索性研究,但当时流行的权威是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说”,学说认为水稻作为白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认为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切。他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新理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袁隆平发现杂交优势现象,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虽然他也曾遭受了几千次实验的失败,但他决不气馁,他要从实践中寻找真正的权威,在有性杂交理论指导下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最后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四)探索要执著,创新无尽头
面对水稻单产从600公斤到700公斤再到800公斤的飞跃,袁隆平在被问及经验时说:“搞科研要会提问,要敢质疑,不要迷信权威,质疑是科学的生命,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种认识,就是不断的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
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2010年能实现900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水稻的产量在变,但袁隆平的执着探索的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由于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这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的不断创新和艰苦,才使得中国拥有了一项能持续领先国际水平至今己25年之久的农业技术——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索永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他不断创新的精神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五)团结协作,攻克难关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与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科技发展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同样需要这种协作精神。
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在“863”计划开展中,他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为了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他还经常通过学术交流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取长补短,来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