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构建新形势下 就业工作管理指导体系

2014-04-26 01: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构建新形势下 就业工作管理指导体系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就业工作体系;现状;平台

  关键词:就业工作体系;现状;平台

  论文摘要:大学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高职院校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的就业形势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资助择业”的新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这种崭新的就业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翱翔的空间,同时也对毕业生和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抓好就业工作,需要高校构建与之对应的新的就业工作体系,才能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现状

  1.危机及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大批实力不够强大的企业倒闭、迁移或收缩,人才需求较2008年大幅萎缩,2009年就业形式无疑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有560万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加之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快速发展,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据有关资料:全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数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为410万2007年495万,2008年达到560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03~2007年毕业生分别为1442人、1463人、2576人、3352人、3654人。据家预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上下,全国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800万个,这其中,用来满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岗位需600万个,政府机构改革分流的需310万个岗位,另外提供军转干部的安置需50万个岗位左右,这样所剩下的可供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将相对缩小。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空间的相对缩小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2.学校培养和教育与需求不相适应

  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教育有时往往来不及作出迅速调整。社会需求大的,学校不能及时、足够地供给;社会需求小的,学校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校由于受自身资源限制,市场信息反馈误差等原因使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毕业生择业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有的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留恋大城市,愿意到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国营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工作,有的甚至为了追求高薪待遇而不惜放弃本专业。其实,党的“十五大”已明确确立,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宽松的和广阔的空间,而许多毕业生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至于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偏远落后地区的就业单位则更是无人问津。还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在择业时,处事不果断,遗误了“战机”。

  4.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误区和偏见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一直视其为正宗,而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就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是近几年的新生物,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还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高职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一部分学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因此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能力。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生缺乏认识,常常片面解学校,致使高职院校生源缺乏,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看低这类学校。

上一篇:浅析丽水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