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注释的训诂研究(2)

2014-12-07 01:38
导读:3.1 用“通”“同”注释古今字 上古汉字数量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表示多个词。随着的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

  3.1 用“通”“同”注释古今字
  上古汉字数量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表示多个词。随着的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应的新的字形,去分担旧字形的“兼职”。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可见,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概念,今字的意义只是属于古字其中的某一义项,而不是今字承担了古字所有的义项。对于古今字的注释,教材中大多地方都用了“同”或“通”这一术语,显然是错误的。下面就以个案具体分析。
  (1)《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共,通‘供’。”(必修一,2005年版,21)

  二者应为古今字关系。“共”的本义为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字,因为“共”还有“供”所不具有的义项,二者不能判为通假字关系。
  (2)《鸿门宴》:“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注:“内通‘纳’。”(必修一,2005年版,24)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为合理。“内”《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桂馥《义证》:“凡自外入为内,所入之处亦为内。今人分去、入声,而入声之内以纳为之。”可见“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使人才贤士进入家门,就可引申为收容、接纳之意;与“外”相对又有“内部”的意义。由于“内”承担的义项很多,而且表示接收、接纳的意义不是太明确,于是后人在“内”左边加上一个“糸”部,用以承担“内”的接收、接纳之义,使它的表义功能更加明确,并且也区别了其他的义项。《说文·糸部》解释为“纳,内也。”因而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判为古今字更为准确。
  (3)《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注:“景,同‘影’。”(必修四,2004版,3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说文》:“景,日光也。”日光照在物体上就会有影子,引申为“影子”,表示这一引申义的“景”后又写为“影”。《颜氏家训·书证》:“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为景……至晋葛洪《字苑》傍始加‘ ’。”这里“景”字则用来表示本义“日光”。
  3.2 误把音近义通字看成通假字
  本文所指音近义通字,是指古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上没有直接联系,但本义有某一共同词义特征或两字在后来用法上有相同之处的字。区别于古音相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同时共存的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通假字,两字之间就似一条平行线,起点不同(即各有其本义),在引申义上也没有交叉或重复的地方,意义上各不相干,只是由于读音完全相同而互相借用而已。而音近义通之字就不同,两字在意义上是有重合之处的,要么起点上有重合(即本义有某一共同词义特征),要么两条线的中间有重合(即在引申义上有共同词义特征或者有共同的后起意义及用法),但是两字形体上又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这就区别于形体上有直接联系的同源通用字或古今字。
  (1)《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注:“当通倘,如果。”(必修三,2004版,84)
  《说文》:“当,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者皆曰当。”当的本义为相值,即对等,向着。《说文》没有倘字,《集韵?荡韵》:“倘,止貌。一曰自失貌。”“倘”的本义是惊疑欲止貌。“倘”比“当”晚起,两字不同时共存,且“当”属端纽、阳部,“倘”属透纽、阳部,古音不完全相同,因此把它们看成通假字是不够准确的。至于二者的关系还应与“傥”字有关。
  《说文新附·人部》:“傥,倜傥也。”“傥”本义为倜傥,洒脱不拘,卓越出众。按理说“当”、“倘”、“傥”三字本义不同,也没有任何共同的词义特征,有可能是音同或音近而通用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通假字,但“当”与“倘”上文已排除是通假字关系。事实上,“当”由对着、向着实词意义转化为副词、介词或连词的用法在先秦及汉代就已经开始并频繁使用。据《大字典》收录的“当”的副词、介词及连词用法就很多且全面,而且所引的例句大多也是先秦和汉代的。如:“当,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倘’、‘假如’。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当,与傥同。’杨树达《词诠》卷二:‘当,假设连词,若也,如也。与傥音近字通,故用法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注:“曷,
  通何”(必修三,2004版,99)
  《说文曰部》:“曷,何也。”曷的本义就是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如《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孔颖达疏:“曷何同音,故曷为何也。”曷的用法以疑问代词、副词为主,一般在古书中多归为语气词,没有实词意义。又《人部》:“何,儋也。”段注:“何俗作荷,犹佗之俗作驼,儋之俗作扌詹也……凡经典作荷者皆后人所窜改……按今义何者,辞也,问也。今义行而古义废矣。”甲骨文“何”字象人荷戈之行,因此“何”本义为担、挑,今天“荷”,后借用为“谁何”之“何”(即语气词),而且这种借用在先秦已基本完成,且用作疑问代词、副词、助词已经定形并广泛使用。“曷”属匣纽、月部,“何”属匣纽、歌部,古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二字判断为通假字实属不妥,同时,“曷”本身就训为何也,也就是“曷”本身就表示疑问代词“什么”的意思,本义可以说得通,注释又多派出一个通假字。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古人对前世遗产,尚有如此求实作风,更何况我们呢。以务实的态度,看待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在训诂学方面多下功夫,增加积累,提高能力,能够使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博采众长,不断吸取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学教学质量,也是中学语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湖北:华中院出版社,1985.
  [3]王引之.经传释词[M].湖南:岳麓书社,1985.
  [4]徐仁甫.广释词[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尹君.文言虚词通释[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陈淑萍.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两个问题[J] 合肥学院学报,2007(6).
  [9]王敏红.谈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注释问题[J].绍兴文院学报,1999(4)
  [10]黄昊.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6.4.
  [11]周建成,冯汝汉.以今律古究可叹-中学文言文注释商兑[J].咬文嚼字,2000(8).
  [12]陕西师范大学.常用文言虚词词典[Z].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上一篇:关于结合我校艺术类学生特点试探析其管理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