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字:中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文摘 要:随着当今全面迅速的发展,与国家之间,人与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作用也日趋强烈,要培养对社会负责的公民,促进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疑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这也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对社会负责的新一代的重要功能,也是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新地理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强化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既是课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培养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的必然选择。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中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新地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突破,意味着地理课程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地理课程目标,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乐学。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与地位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四条目标,从注重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义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以往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标只是作为辅助和陪衬地位的目标,内容也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培养。显然,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从过去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上升到课程的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如升学压力、课时不足、重视程度等诸多原因,目标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是双方面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重视不够,导致实施力度不足。
在教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目标中,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的原因,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教授,忽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挖掘和设计,而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上,已经渗透了这些要求。例如,地理必修1重点落实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要素有其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辩证的等观念;地理必修2重点落实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应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应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观念;地理必修3重点落实区域是有差异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时而不同,区际联系和竞争,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在课堂上互相渗透
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