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中学素质教育中的新课堂:信息技术课

2014-12-06 01:0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中学素质教育中的新课堂:信息技术课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 兴趣 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 兴趣 创新能力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对培养中学生的兴趣、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创造性工具,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跟传统课堂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改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初中生应该初步了解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和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素质教育下的信息技术课
  以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新事物、新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学以致用;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计算机技术只有在实践中练习、摸索才能熟练掌握;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中学生性情活泼,精力充沛,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领略到现代科技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学阶段加强计算机教育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追求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利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制作的课件,一旦学生被这些新奇的技术吸引后,再循循善诱,讲解其中的基本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完成教学任务。以Google公司开发的地球虚拟软件Google Earth为例,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用该软件进行美国白宫的查找、定位、缩放、漫游,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再指导他们如何完成自己家乡的查找等任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1)基础的操作反复练习,比如打字训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打字方法,调高打字速度;(2)熟练的学生带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3)开展学生之间的竞赛,通过竞争,使学生在良性的比赛氛围内完成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课堂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使质疑和疑问成为信息课的“主旋律”。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比如简单的运算编程小工具,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编程代码,鼓励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尝试不同的代码编写,寻求最有效率和耗时最少的最优代码。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挑战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持续学习能力欠缺。由于中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好奇的年龄段,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一旦遇到困难,会容易沮丧和泄气,缺乏持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任课老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欠缺。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课的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否能跟得上这种技术的进步,是个大大的疑问;最后,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欠缺。大多数的中学,并不具备开展信息技术课所需要的师资条件和硬件环境,这也需要改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将其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什么环节,以何种方式进行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必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凤健.中学素质教育应加强计算机教育.吉安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9(20).
  [2]王以林.中学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

    上一篇:试论教学相长原理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