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成语中的秋季文化探讨(2)
2015-01-09 01:31
导读:2 秋字的意蕴 2.1 秋季文化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多让人喜欢;她是回归的季节,不单落叶归根,远行的游子也在归途上。八月十五
2 秋字的意蕴
2.1 秋季文化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多让人喜欢;她是回归的季节,不单落叶归根,远行的游子也在归途上。八月十五团圆夜,人们多么希望能和家人共聚天伦之乐啊!“春华秋实”需要与家人共享;“春秋花月”需要与家人共赏。
秋也是思念的季节。尤其是当别家都在团圆,而自己却不能如愿的时候。那“望穿秋水”的思念就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绝。秋天,也容易让人屈指算年华,临风伤别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该是怎样的思念啊!“社燕秋鸿”意思是说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秋天在古代是行刑的季节,也是战争的象征。所以“秋后问斩”、“春生秋杀”就成了古代的定律;“秋荼密网”用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来比喻刑罚的繁苛。
“秋”还引申指一个时期。大概是基于上述特点,所以它指一段时期的时候常指那些形势严峻、情况不好的。如“存亡之秋、多故之秋”表明
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但也有没有色彩意义的,比如“千秋万代”是一千年一万代,形容岁月的长久;带有褒义色彩的“一字千秋”指文字精辟,足以名垂千年;“千秋人物”指盛名能够流传千年的人物;“千秋万古”犹言千年万代,形容岁月长久。
秋,虽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意味着万物的凋零、生命的终结,是萧杀的冬天的即将来临的前奏。这种悲凉的气氛自然被捕捉到了成语里。“秋风过耳”指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望秋先零”指望见秋天将要来临,自己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华屋秋墟”壮丽的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秋风团扇”是说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虽然,秋多的是悲凉与萧杀。但古人也从这片悲与萧之中寻出了些豪迈与肃穆。“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冰壶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2.2 伤春与悲秋的传统
春与秋本为两个主要季节,但却都与悲伤之意发生了联系,乃至“伤春”、“悲秋”成为中的两大主题,引领出一大批伤春悲秋为主题的文化作品的问世,实为其他所罕见。在此,我们还是从成语文化中来探寻伤春与悲秋的情感归宿。
春、秋两季盛行性活动作为一种古代习俗,“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麋》)直指姑娘当春而情动;“秋以为期”(《卫风•氓》)约定秋天为娶亲的日子。此外,像“春梦无痕”、“秋水伊人”、“暗送秋波”等皆写到了春秋之时,男女欢会相悦之情。
然而既是欢会,何以会有伤悲呢?大约是青春短暂,美好时光匆匆易逝。因为短暂而美好,所以“春宵一刻”值千金;爱人远去,“望穿秋水”与“社燕秋鸿”是怎样的刻骨铭心!“思”与“悲”都是因“物化”即时光易逝而引发的思索与悲叹。人们从草木易枯、美景易逝的“春去秋来”,进一步联想到生命的短暂,“落叶知秋”的没落,由自然而反观人生,自然就获得了一种文学和宇宙意义上的悲剧意识:“春光明媚”使人产生的惜春情怀其实是寄寓了对生命的渴望,“秋┆风萧瑟”则使人触发对死亡的忧惧。这两种情绪,在中国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的助长之下,遂演化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春兰秋菊”也就不单单指花草虫鱼,而是表达对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称道;“春蛙秋蝉”也不再是鸟兽之属,春天蛙叫,秋天蝉鸣。而是被人们借来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 结语
秋季不仅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物侯,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结晶。通过本文从成语里所管窥到的一面,也仅仅是中华文化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点皮毛。汉语成语作为汉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内涵。研究汉语成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汉本身的理解、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