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汉语成语中的秋季文化探讨

2015-01-09 01:3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汉语成语中的秋季文化探讨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秋季在人类生产和生活


  摘要:秋季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季节。中华很早就注意到季节。不仅发展了二十四节气,而且季节文化在文化中也有长足体现。特别是在成语中有着丰富的依存。对成语中的秋季词汇进行文化探寻,对其中秋字的源流、使用情况等的研究,无疑是有助于成语的正确使用的,会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关键词:成语;秋季文化;悲秋
  
  1 成语中的秋文化

  秋季无论是在自然物侯上还是在人文素养上都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有一席之地,以下是我们从《中华成语大辞典》中找到的一些带秋字的成语。
  翻开《中华成语大辞典》,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诸如“秋毫无犯、春华秋实、明察秋毫、秋水伊人、临去秋波、望穿秋水、一叶知秋、多事之秋、暗送秋波、秋高气爽、老气横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各有千秋、平分秋色、秋毫之末、秋毫不犯、落叶知秋、秋水盈盈、兼葭秋水、春花秋月、百岁千秋、秋月寒江、万代千秋、万古千秋、洞察秋毫、皮里阳秋、秋扇见捐、春去秋来、一字千秋、万载千秋、微察秋毫、秋收东藏、秋月春风、春秋鼎盛、独有千秋、秋荼密网、秋高马肥、秋高气和、千秋万代、千秋万古、秋实春华、秋月春风、秋后算账、秋色平分、利析秋毫、千秋万岁、霜气横秋、叶落知秋、有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遗臭千秋、望秋先零、社燕秋鸿、华屋秋墟、春生秋杀、多故之秋、春露秋霜、秋毫见捐、秋高气肃、千秋万世、千秋人物、凛若秋霜、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等等。秋,这个万物成熟的季节,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生命终结的季节。先民们更不会收起对于她的赞美之词、怨诽之词和慨叹之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1 秋季时间概念的来源
  人类要进行生产和生活,就需要认识时间,并能够掌握时间。然而,人类的时间观念和计时本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1)对于日月运行的观察。
  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和时间概念,是通过对日月运行的观察而形成的。并以此有了“时”、“昔”、“日”、“夕”、“旬”、“旦”、“暮”、“昏、“朔”、“望”等诸多时间名词。
  (2)对于自然物侯、周期性的观察。
  日月却并不是先民把握时间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有规律的自然物侯和周期性的认识活动,也是先民认识把握时间的契机和根据。“四时”就是先民据此创造的对于计时的一种新的认识。四时:指春、夏、秋、冬。西周以前,一年只分为“春”和“秋”两个季节,“春秋匪懈,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这里“春秋”即为一年。鲁国的编年史叫《春秋》,也是因为上古只分“春”、“秋”二季。可见,“秋”季不仅是先民们为子孙后代出的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物侯,更是在中国中的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 秋字的源流
  前面我们讨论了秋季作为时间概念的来源,但在成语“春花秋月”中,“秋”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面目示人?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汉字最初是一种简单的图像符号,成熟的汉字是其慢慢演化而来的。这种图像符号不是古代先民的一种臆想,而是对现实生活及实物的摹绘。也因此汉字有载蓄与储存文化信息的功能。“秋”字的诞生就是我们伟大汉字演变的一个缩影,追寻此字的源头也就是去探寻秋季节文化的始末。
  “秋”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蟋蟀的形状。秋天到了,蟋蟀鸣,庄稼成熟了。金文加上了字义符号“禾”,表示庄稼;又加上义符“火”,表示庄稼黄了,有的红了,成熟了。篆文就简化成了禾与火的秋。因此,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了牢固联系的乃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成语中寻找我们亦可发现这种联系。“秋”字本义是指庄稼成熟了。“春华秋实”、“秋收冬藏”里的“秋”就是这种意义的体现。“秋”又引申指秋季。由夏到秋,蟋蟀先生也不停地在搬家。“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大概八月份的时候,蟋蟀还在野外,九月就跑到了屋檐下,十月就进了家门,十一月的时候,它在我床下过冬了。在成语里秋季这一意义体现是最多的。甚而取代本义“收获”。诸如“一叶知秋”意思是说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秋高气爽”是形容秋日晴朗凉爽的天气;“秋后算账”表面意思也是说,到了秋天收获之后再细细分算账目。无论是从“秋收冬藏”的本义“收获”还是“秋后算账”的引申义“秋天”,都说明了先民是从成熟的物象之中认识了“秋”这个季节的。
上一篇:浅议中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