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2)
2015-02-04 01:08
导读:三、网络舆情视角下学生思想工作的应对措施 1 注重信息,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高校要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密切关注各种舆论,及时捕捉大学生中群
三、网络舆情视角下学生思想工作的应对措施
1 注重信息,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高校要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密切关注各种舆论,及时捕捉大学生中群体性问题的苗头,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引导调控,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部、院系
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三级舆情收集工作体系,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辅导员要通过学生骨干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迅速上报给院系,院系了解情况后要立即向学工部、宣传部或学校层面汇报。二是要建立高校舆情联系点制度。在重点时期和敏感阶段,要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干预活动。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
应急预案建设,一旦网上出现突发事件,要及时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并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针对问题统一口径主动出击,抢在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作出权威性的解释,防止流言、谣言在网上。四是要建立网络盥情化解机制。通过意见箱、座谈会、校长接待日以及网络诉求平台等载体,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使学生有渠道表达和解决各种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避免学生通过网络发布不良信息。
2 建设思想教育“红色网站”,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高校要把网络舆情的引导提高到政治高度,始终注意用积极、科学的信息来占领网络舆论信息阵地。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教育主题校园网站;营造健康的校园论坛,主动宣传
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利用校园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以此提高网站吸引力;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通过校园论坛开展学校职能部门访谈室、校领导坐客BBS等活动,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正确地分析、引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大学排名
3 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高校要引导好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是建设一支包括校园网负责人、校园BBS版主等在内的网络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校园网信息进行监控、过滤、引导,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扼制其传播。二是建设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
培训,使他们善于运用新兴传媒开展学生工作,及时捕捉大学生在网上所表现的思想动态,对网络舆论反映突出的问题,通过留言和邮件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三是建设学生骨干队伍。要培育一支由学生骨干构成的政治上可靠、网络技术过硬的网上学生舆情队伍,负责日常的校园网络舆隋收集工作,并在相关教师的下围绕热点问题以适当的方式主动撰写帖文,发布积极、正面的信息来引导学生网上舆论,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工作。
4 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所谓的“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网络环境中,难免会夹杂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因此,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接触各种媒介的时候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媒介自律意识,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建立对信息进行批判的反应模式,增强其遵守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盥,隋的产生和传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 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意见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网络更多的是反映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
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困惑。因此,要做好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敢于正视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择业、就业等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及时送去关怀和温暖。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