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2)

2015-02-18 01:23
导读:二、高等人本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的“堕距”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具


  二、高等人本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的“堕距”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色彩浓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长期计划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陈旧落后观念依然浓重,管理责权利的高度集中、事务型的管理方法、职称评定和干部任用上的重资历和学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现地支配着管理者的行为,将管理简单地看做是监控、约束和支配,师生对学校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高等教育“官本位”的意识是与“人本”相悖的“物本”管理理念的必然产物。

  2.管理方式简单。在实践中,许多高校管理者过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性,片面地以“集体主义”替代个体的情感、个性、需要、能力等;管理手段也惯于命令式、强制式,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求标准化,教师教学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管理程序僵化,量化考核过于烦琐。这些现象是我国目前高校管理实践中不争的事实。

  3.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目前一般高校都制定了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就整体而言,这些制度所显示的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乃至整个管理体系都是建立在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而不是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而对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又往往只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去衡量,制约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基本上是几十年不变,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成绩优劣的评价标准,考核模式以闭卷和为主,其弊端是对学生接受的知识考核多,对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的知识建构与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较少,这种重统一、轻个性的模式化评价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充分而全面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策略思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对高校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营造和评价方式变革等方面着手,构建人本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1.制度建设化。制度与人的关系是“型”与“本”的关系。制度现代化依存于现代化的人,规章制度的民主化建设是现代高校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内驱力所在。要发挥师生员工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民主是法治精神的本质内涵之一。现代是法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是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换取所谓“效率”的。处于加速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高校,推进管理的民主化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路径选择,是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代高校规章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秩序”和“效率”为本位,而是规范与群体的和个体的“人”的价值的统一;体现人本价值取向的规章制度应当是学校各方在平等、协商对话中达成的共识。

  2.管理文化柔性化。现代高等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教育过程中的人从“被建构”的客体性存在走向自为的主体性存在,走向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自由自觉”的存在。科学理性和民主、平等、自由、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现代高等教育能够引导人充分利用现代经济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条件,经过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在培养自身的反映社会现代性品质的同时积极地实现人的个性化。高校管理文化必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意识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全体师生既是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学校管理文化的主体。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师生的健康、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师生员工的价值应置于行政权力之上。一是要妥善协调校内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关注困难教工、困难学生的利益。学校管理人员具备“移情能力”,在管理工作中更多地换位思考,积极帮助一线师生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难题。二是在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时,要坚持情、理、法相统一的原则,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有章可循。三要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和培养人和校园管理文化,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个人自觉地成为学校利益的维护人和管理者,以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评价机制科学化。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和教育发展的“引擎”,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发展局面。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多囿于知识水平、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等,很少顾及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精神需求。教师不只是掌握和传授知识的机器,而是幸福感、价值感特别强的一个社会阶层。因此,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发展人是高校人本管理的要义所在。我们要从机制改革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建立健全合人性、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避免对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简单化倾向,逐步把广大教师从过于机械、苛刻的考评标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优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操行和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以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所决定的。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创新管理理念、方式和机制,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试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寝室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