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

2015-02-18 01:2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文章从论述高等人本化的内涵着手,

  [摘要]文章从论述高等人本化的内涵着手,指出现行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色彩浓重、管理方式简单、评价机制呆板等问题,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营造和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构建的人本化管理文化。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校本”向“人本”转变,切实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师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的功能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是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将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核心和终极目标。高校管理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等管理实践中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按照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想问题、谋发展,一切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精神,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个人的全面、健康、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1.人本化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人性的完整结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人生下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教育要帮助人做“自己潜能的主人”,这样才能显示人的尊严,并由“未完成的人”成为“充分出生的人”。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性解放被认为是当代最成功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是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去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忽视了高等教育对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人性”的人的潜能、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意义。正如勒德尔所言,“学校像是社会机会的分配机构,像是调节劳动平衡的储备装置,像是赞成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机构(在社会统治阶层看来作为个人能力差异的结果的这种不平等制度似乎是合理合法的),像是行使象征性权力和根据年长一代的经济利益驯化年青一代的场所。学校教育成了资本的,成了以功绩换取社会地位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弱者来说则须慢慢学会放弃这类社会地位,造就现代社会极端官僚化的组织所需的专业人员,让社会下层学会工业企业对雇员要求的”④。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未能摆脱把受教育者“当做工具在塑造,而不是被当做目的来培养”的传统束缚,受教育者也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在这里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包装’”⑤。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本质回归的要求。

中国大学排名



  2.实施人本化管理是反思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展,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认可度等学校的内涵建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所引发的两个主要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不恰当地追求校本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全人”教育,轻视了学生及其家长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学校成了培养“工具型人才”的“流水线”;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教师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道德素养、职业品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又没有扎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人才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适用的优秀人才难觅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相对降低。上述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社会竞争的因素,但也折射出高校扩招后的“消化不良”、质量严重滑坡的不争事实。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实施人本化管理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要求。“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的高校治理结构也要求我们实行人本化管理。长期以来,对“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讨论较多,但仅此还远远不够。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教授和学术组织的热情和活力,确立教师的管理主体地位,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术发展积淀、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民主的校内管理新体系。为此,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内涵还应包括尊重教师特别是教授学术权力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管理领域的决策权。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方向的凝练、资源的分配、团队的建设等学术事务都需要本专业的教授来做出分析、判断和筹划。
上一篇:试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寝室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