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普通高校就业率影响因素\理性分析及建议(2)

2015-02-23 01:05
导读:二、关于高校就业率的理性分析 高校就业率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在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院校之间就业率也几乎没有可比性。 机构公布高校就业率的


  二、关于高校就业率的理性分析

  高校就业率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在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院校之间就业率也几乎没有可比性。机构公布高校就业率的初衷在于催促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调整,进而通过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来促进学生就业。
  把高校就业率的纳入学院就业工作的考核有其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由于就业率事关高校招生计划、办学前景,乃至学校申硕申博,各高校对此都极为重视,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生就业力,各高校加强了就业服务建设,增强了就业服务功能,就业服务质量有所提高;迫使各院系党政领导结合专业特点对专业设置进行长远思考,加强教学质量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建设、重视学风教风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促使院系学工负责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看到合理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由于过度追求虚高的就业率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1)学生方面。诚然大部分签约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但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顶着校方压力,为了完成学校就业任务,为了顺利毕业,托朋友或亲人帮“就业”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极为不利。(2)学校方面为了达到学校制定的初次、二次就业率目标,各院系毕业班辅导员几乎倾其所有精力抓就业,但效果却不明显。一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找工作是自己的事,与学校、老师无关,所以坚持毕业后再出去找工作。另一些学生觉得既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则应该学以致用,所以非本专业工作一概不予考虑。为了达标,院系则只好对学生软硬兼施,催促其尽快就业,更甚者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惜弄虚作假。2009年7月12日,网名“酱里合酱”的网友赵冬冬在论坛上发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与一公司签订了他的《就业协议书》,而自己连这个公司都没听说过。一时间,“被就业”迅速蹿红网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基于目前高校就业率的建议

  1.理性看待就业率。当下许多高校把就业率作为院系就业工作考核的决定性指标。把就业率与各院系评优评先挂钩,如果就业率不达标,无论前期做了多少工作都一票否决,这极大挫伤了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就业率而出现的“被就业”现象本身就是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层次考问。况且,就业率只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模糊了个体就业质量的好坏。可是,如果大学生都就业于“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之中,好看的就业率数字又有何用?笔者认为就业率高低可以衡量繁荣程度,对专业人员需求的饱和度,但并非说就业率低就业意味着学校的育人质量差,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工作没到位。
  2.提升质量。所谓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虽然各类型院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无论科研型、教学型还是应用型院校,无论名校、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还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其能够长期存在的关键还在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声誉的载体,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与竞争力以及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据南京某高校对该校1000名大学生的统计发现:该校男生中正在玩或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人占到了80%;大学谈恋爱的学生占到总数的63.2%(该校为理工科学校);早上睡觉超过7点的有38%(大四学生所占比例是89%);大学至少挂过一课或多课的占到66.1%;真正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的学生只有12.4%,大多生都不愿学习类课程(包括部分政教学院的学生)。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实在是刻不容缓。
  4.增强大学生就业力。笔者在与众多学生交流沟通后发现:很多同学,尤其低年级同学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仅限于学生身份,很少有同学会把自己锁定为准职业人。对于就业,大多认为那是高年级同学的事,与己无关,所以尽管是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也很少有同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笔者建议,除了在大学里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大学生还需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了解社会、熟悉职场规则、品尝从业滋味,努力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5.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和质量观。1998年10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当今社会需求多样化,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人才的培养分门别类,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率的高低主要受学生、学校、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制约。重视高校就业工作,理性看待就业率,对于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整改、增强就业服务质量,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若过度强调高校就业率则可能导致学校、学生疲于应付交差,社会影响恶劣等严重后果。所以,教育部门、高校及社会各界当理性地看待高校就业率这一问题。
上一篇:试论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