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就业率影响因素\理性分析及建议
2015-02-23 01: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普通高校就业率影响因素理性分析及建议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文章从一般本科院校的视角出发,指
[摘要]文章从一般本科院校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影响高校就业率的各种因素,客观、理性地分析了由于片面追求高校就业率所带来的诸种利弊,并在此基础上呼吁部门、高校及各界要理性地看待高校就业率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率 影响因素
自2003年教育部首次公布所属高校就业率排行以来,就业率这一热点话题就引来诸多争议。本文旨在从一般本科院校的视角出发,对普通高校
就业率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高校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第一,就业力。就业力是指个人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由于
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几乎是在学校度过的,很少深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导致在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据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研究之就业力分项比较发现,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分别是: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
第二,综合素质。21世纪急需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智力成绩上,还包括身心健康、品德情操、观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据笔者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发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多数不爱参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其社交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等都难以提高;社团干部、班内主要干部其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又不够理想;只有少生能够做到全面发展,毕业后找到较满意的工作。
第三,就业观念。近年来伴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总体上倾向于务实化、理性化,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姿态已明显放低。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期,一些不良观念也同时并存,并影响大学生健康、顺利就业。如:求安稳,
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就业地点局限于大的一线城市或是家乡周边地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高校方面的因素。第一,教学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影响。此外,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宽,但基础厚度不足;专业知识有所增强,但专业技能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但受挫能力差。而后者对于学生顺利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专业前景。专业前景主要依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量大时,相应专业学生就业好;需求量小时,则难以就业。但其间存在一个滞后期,也许某专业近两年很热门,就业形势很乐观,但经过大学四年或是更长时间的学习,到毕业时该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却减少了,成为冷门专业。
第三,就业服务质量。近年来各类高校就业服务功能都日趋强大、完善,但就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却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据不完全,重庆市某高校从头年暑期开始至当年6月引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数量将近100家,提供工作岗位达2800多个,但该校却只有约30%的同学是借助于学校就业服务平台找到工作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引进单位层次偏低,招聘岗位以市场、业务推广、
办公室文员、酒店餐饮为主,占所提供工作岗位的2/3以上;当地及周边公司、企业经营规模小、知名度低,相当部分学生希望去大中型城市谋求发展;缺乏对用人单位,尤其外省用人单位的了解,怕上当受骗,不敢轻易签约。
第四,位置。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便利城市,由于多是、经济、中心,更能吸引企业来校招聘。比如,每年秋冬季重庆主城有多场招聘会,而且许多知名企事业单位都落户主城,对于主城区学生的求职应聘相对更为方便、机会更多。地处偏远的库区院校学生每去一次主城参加招聘会,除向学校办理请假手续外,还得花时间、精力和财力两地奔波。由于库区院校约70%的学生来自库区周边或地区,家庭贫困者达30%以上,经济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此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又大多不会为了一所普通院校千里迢迢来校招聘,这使得同学们在就业时失去了均等机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五,社会声誉。良好声誉是高校独特的资源,它能在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增强高校的竞争力。虽然当下大学生就业日趋透明、公平、公正,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科研型院所、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更高,就业更为顺利。
3.社会发展与政府导向因素。第一,经济景气程度。经济繁荣时,市场需求度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即使学生质量稍差也能找到工作,学生就业率上升。相反经济萧条衰退时,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人才供过于求,总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
第二,政策导向。教育部早在2008年11月中旬就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主动协调17个有关部委,制定出台了29个文件,包括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服务外包、科研项目助理等九个方面、70多条新的政策措施,这对促进毕业生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