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现代计算机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2)

2015-02-25 01:06
导读:(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经掌握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科学地融合、重组、调遣等思维加工产生出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的过

  (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经掌握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科学地融合、重组、调遣等思维加工产生出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创新能力也是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往的高校计算机课程由于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但面临一些实践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创新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笔者尝试通过下述几个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在课堂练习中设计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数据库建立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C语言开发体育比赛名次评比的自动计算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让他们在兴趣中更有动力地去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是涉及知识面广、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不连贯、不系统、教学难度大,学生往往采用互相抄袭答案等方式来变相逃避。因此,笔者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曲线,把教学内容按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较为独立的模块,学生在实践中先易后难,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各个突破,鼓励学生采用与教程答案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个模块中的练习题,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这样可打破原有课本以知识的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设置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走寻常路”。
  (三)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能力。思维能力是非智力因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来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以抽象为基础,在程序设计中通过分析研究问题、归纳出一般性规律,然后考虑适当的算法,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计算机程序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猜测、抽象、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编程训练。利用算法和程序自身的思维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在编程中自主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二是上机实践。计算机操作性强,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高,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之计算机高度自动化运行程序,在编辑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炼意志、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个极好的途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社会能力是指如何为人、如何处世、特别是如何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包括职业、团队协作、健康、人际交往、法制观念等能力。现代社会一项工作的完成乃至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在高校公共课的计算机教学中,笔者认为,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获取知识这两种社会能力。例如,算法设计这门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以设计一个电梯系统为依托,让学生感受真实的IT企业项目开发模式,让学生自行组成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寻找所需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合理定位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角色,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承担其中一部分开发任务,学生通过在查阅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获取知识来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子任务。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研发。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本门课程所要求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社会能力在专业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种课程设计,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能力非智力因素。
  在计算机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能力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技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完成思维品质的升华,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