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我国地方高等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2)
2015-02-25 01:08
导读:(二)在有关高校办学自主权和高校内部结构的落实上,要处理好学校与地方的关系 高校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避免 化倾向,已经成为2010年“两会”
(二)在有关高校办学自主权和高校内部结构的落实上,要处理好学校与地方的关系
高校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避免化倾向,已经成为2010年“两会”上代表热议的话题。目前,在地方高校内部,学术权力是“空”的,行政权力是“实”的。面对高等改革的新形势,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来的新目标,面对对人才的新需求,面对老百姓的新期盼,地方高校必须用新的模式来推进学校“权力”的改革,这是国家利益,也是国家意志。发展的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较大不同。强调高校自主权的问题,强调去行政化的问题,说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当初国家给大学定行政级别,是希望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和地位。现在所说的“去行政化”,不是说不要正常的
行政管理,而是要抛弃官僚习气。如果理解成“政府完全放手”,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会出现更多的困难。我们不能忘记,当初地方高校合并、升格和建设新校区,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没有如今的招生规模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已经到了不得不再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同时还要思考,如果给了地方高校自主权,地方高校是不是就一定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呢?这是教育质量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并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地方高校
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几年之内换了若干单位,可能是所有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这个人,但更大的可能就是这个人在学校没有学到真本领。的选择,就是高校的选择。把高校交给市场,就是把高校交给了竞争。地方高校只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同样,高校内部管理结构的健全问题,也可从市场角度进行思考,即根据市场对毕业大学生专业需求的合理预测,来设立合理的院(系)和专业方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吃苦耐劳意识、实践能力等培养。但地方高校的办学投入,无论如何还是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因而在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以及统筹学校的发展规模等方面,仍然需要维护政府的主导权,但在招生上政府可给予地方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只有逐步解决好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于《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享有的八项办学自主权而言,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地方高校的法人地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转变为整体管理,由硬性管理转变为软性管理。二是要允许地方高校实行差异化建设。因为不同的地方高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不仅学制相同,培养目标相似,甚至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不利于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三是要完善地方高校内部权利制衡结构和管理机制,如形成以科学、决策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健全、职权清晰的校内管理体制;建立以校务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办学活动规范,形成良好、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质量保证机制;建立以尊重和维护权利为核心的教师、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校内争议解决机制;形成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等等。
(三)在改进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健全质量评价制度问题上,要处理好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地方高校应当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坚持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要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要建设精品课程,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要建设精品教材,深化教学改革;要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提高参赛学生的积极性,使受益面不断扩大;要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保证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不能离开评估。但在改进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健全质量评价制度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为此,地方高校一要以教学评价为手段,全面实施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工作,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二要研究探索,建立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要把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专业教育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同时,将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工作要求等融入其中,作为专业建设的导向和管理工作的举措。三要开拓创新,改革教学质量系列评价工作。评估中,要帮助各教学单位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加大对实践教学质量工作的监督和控制力度,加强对各教学单位督导组织具体、得力、有效的,充分发挥院(部)督导组的积极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对地方高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评估工作对于“规范日常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促进学校监控教学质量”“改善基本的教学条件”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对“改善学风”“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则仅有一定的影响。这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主要在于规范高等院校教学的外在条件,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却相对薄弱。这也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注重教学条件保障、忽视教学质量实质的不足。因而,地方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平时的自我评价,评估中充分关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长远发展,关注学校自身的教学常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从而使地方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更加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